">
工聯網消息(IItime) 9月8日,在第九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發表主題演講并作報告張平表示:“4G改變了我們的生活,5G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目前,我國處于全球5G發展的第一梯隊。”
我國處于全球5G發展的第一梯隊
在張平看來,過去只是簡單把信息傳遞給對方,消除不確定性,現在通過人工智能手段讓簡單的單向傳遞變成雙向過程,這為我們萬物智聯打下了基礎。“通信是最基本的一個環節,如果沒有通信,數據無法到位,人工智能的算力和算法是很大的問題,5G之所以重要也在于解決了通信這個基本問題。”張平說。
通信和整體環境也是有關系的,環境一變,通信也變了。可以看到從1G到5G,再到以后的6G,這是一種表明需求的變化。環境也在變化,過去是簡單的環境,然后變成復雜的環境,現在到了萬物智聯,對未來的生活將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總體來說,4G改變了我們的生活,5G改變了我們的社會。”張平如是說。
4G主要是針對個人用戶,而5G不光是對個人用戶產生影響,還對組織產生影響。5G可以做到一種大連接、高可靠的通信方式,這種方式為萬物智聯提供了基礎。5G是信息化基礎設施和實體經濟相連的橋梁,可以助力VR、AR更好實現。
5G是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點領域,是四川助推經濟發展的最高領地,也是綿陽建設網絡強市、制造強市和智慧城市的戰略支撐。目前,我國處于全球5G發展的第一梯隊,而綿陽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唯一科技城、全國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八個布局區域之一,通過多年來的厚積薄發與開放合作,綿陽在5G產業競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
5G+工業互聯網新挑戰
對于5G時代下的產業升級問題,張平認為,利用無線5G的技術,智能工廠的設置可以實現柔性制造,但5G在工廠這種復雜環境下很難解決網絡問題。
“5G做工業互聯網,現在還沒有一個好的模式,最大問題在于標準不一樣。”張平表示。每個工廠需要的可靠性程度不一樣,所以以前面對個人的網絡,它的終端類型是一致的,時間要求也不高,環境也不敏感,而且數字空間和物理空間可以分離,但面對機器的網絡,類型差別非常大,安全性要求很高,低延時,而且機器對物理空間不敏感。未來6G可能會提供更好的方式,滿足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需求。
最后,張平為綿陽未來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綿陽未來要做的事情,一個是人才,另一個是市場,“3G的時候運營商曾經給我說需要10萬個專業人才,現在人才的缺口大概是500多萬,這個人才缺口怎么樣去彌合起來?這個可能要我們大家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