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深化工業應用對典型場景的支持。在近兩年的探索與實踐中,中國移動基于“有深度5G應用、有行業影響力、有清晰的商業模式、有復制推廣性”的四有標準,圍繞18個細分行業打造了200個高質量“樣板房”,其中5G工業互聯網項目占比達29%;在100+個5G應用場景中,5G工業互聯網典型應用場景23個,包括5G無人天車、5G配網差動保護、5G智能配電、5G一鍵采煤、5G 機器視覺質檢等。后續中國移動將推動5G應用在工業互聯網方向上進一步從外圍輔助環節向生產核心環節逐步滲透,更好的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
最后,通過協同聯動,建立完善5G+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科技的發展往往是一柄雙刃劍。工業互聯網承載著大量重要設備、業務系統,以及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數據,網絡信息安全至關重要。為了保障5G+工業互聯網的安全、可靠、有序發展,中國移動將通過“一個中心、四個體系”(安全OAM中心,安全技術、管理、運行、生態合作體系),覆蓋“事前預防、事中監測、事后響應”三個環節,為5G+工業互聯網各類安全方案的差異化需求提供保障。
工業互聯網的整體進程還處于探索與建設階段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將進一步加速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智慧社會的建設,促進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不過,我們仍需看到,我國工業企業的數字化水平參差不齊,制造業的90%以上是中小企業,超過55%的企業尚未完成基礎的設備數字化改造。
“工業互聯網的整體進程還處于探索與建設階段。”楊鵬感慨道。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國家前期出臺的政策中得以印證:2017年1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將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到2025年,基本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到2035年,建成國際領先的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和平臺,形成國際先進的技術與產業體系;到本世紀中葉,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設施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能力、技術產業體系以及融合應用等全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前列。
“當前,我國正處于第一個階段,即,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的搭建期。”楊鵬如是說。
既然處于初期建設階段,那么工業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將不可避免的存在一系列不足。楊鵬認為:“一是發展工業互聯網資金壓力大,產業鏈有待成熟。制造企業普遍利潤率不高,成本壓力大,近兩年受疫情沖擊,很多中小企業存在缺人員、缺市場、缺供給、缺資金等情況;二是制造業數字化基礎薄弱,項目實施難度大。在中小制造企業中,通常有1/3的老舊機床,低端設備改造難度大。此外,產業基礎能力薄弱,缺乏能夠打通軟硬件終端銜接;三是平臺能力與需求尚存差距,應用價值有待加強。工業互聯網平臺設備連接數量少,數據“孤島”現象嚴重;同時工業機理模型沉淀較少,行業應用價值釋放有限。”
針對上述現存問題,楊鵬呼吁聚合各方力量共同在如下方向上推進與改善:
第一,建議加快新型工業網關的研發,突破制造業現存的國外軟硬件壁壘。雖然現存的很多工控設備和連接技術方面,對國外依存度較高,但是可通過融合新一代IT和 OT(生產運行技術)的新型工業網關來簡化工廠中數字控制的層次,推進IT與OT的融合。例如5G工業網關,MEC邊緣一體機設備等。
第二,建議推進產業鏈上的深度融合,加速沉淀工業機理模型提升平臺價值輸出。促進ICT企業與工業企業深度融合,同時,為了避免“頭重腳輕”的問題,不但要重視“產業大腦”的指引,還要逐步聚焦行業特點,打通現場終端,沉淀機理模型,形成云化應用,將平臺價值從企業內的生產核心流程中實現深度挖掘與釋放。
第三,建議多維度創造條件,通過工業互聯網為中小企業提供更多數字化升級服務。一是在地方政策配套、金融稅收等方面為制造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尤其在扶持中小企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上提供專項政策;二是建議政府與第三方公司共同聯合形成包含技術、方案、人員等相關配套的整體服務體系,為中小企業大規模應用與企業上云的復制推廣奠定基礎。
可以說,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注定漫漫征途,機遇與挑戰并存。面向未來,楊鵬展望道:“中國移動將進一步結合政策指引及行業發展趨勢,從網絡、平臺、生態及標識解析各方面入手,通過云網融合,云邊協同,開放生態,進一步發揮自身優勢,實現5G+工業互聯網產業鏈的上下貫通,助力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