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近日,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胡堅波在“2021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上發布了《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成效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據悉,《報告》設置了1個工業互聯網發展總指數以及4個分項指數,從基礎設施的建設、融合應用發展、技術創新能力、產業發展生態方面設置若干個具體指標,基于全國總體數據和31個省市的地方數據以及企業調查數據進行綜合測算,開展全面評估,用“一個總體態勢”、“四類發展趨勢”、“四種典型形態”和“四大發展路徑”對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進行了全面分析。
工業互聯網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整體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總指數從2019年的100上升到2020年146.6。”胡堅波說。
作為新基建,工業互聯網發揮投資帶動效應,對沖經濟下行壓力,創新發展工程帶動總投資近700億元,超20個省、市、區設立專項資金,有效帶動社會投資;作為通用技術,工業互聯網賦能行業轉型升級,有效實現存量變革;作為新產業,工業互聯網釋放規模倍增效應,打造經濟新增長點,2020年我國工業數字經濟占行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1%,校2018年提高2.7個百分點;作為新模式,工業互聯網增強企業發展韌性,提升高質量發展能力,數字化成熟度高的中小企業疫情后回復率高達60%。
工業互聯網全面發力多點突破
在報告參考的4個分項指數中,“基礎設施建設”和“融合應用發展”兩項帶動作用強勢,指數分別是上年的2倍和1.5倍。
“基礎設施建設”指數驅動強勁,較上年提高98.2。《報告》顯示,2020年接入標識解析體系的企業數量、標識注冊量均呈指數級增加;5G+工業互聯網項目開工數量、工業APP數量超番增長;高質量外網接入企業數、企業生產設備聯網率、安全平臺在線監測設備逐年穩步增長。
“融合應用發展”指數位列第二,提升47.3。與去年相比,5G+工業互聯網滲透率快速提升;工業互聯網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模式應用普及率均穩步增加;工業互聯網應用企業提質增效,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技術創新能力”指數保持穩步提升,工業互聯網專利申請量年均增幅超過20%,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融合的滲透率不斷提高。
與其他三項相比,“產業發展生態”指數增長較緩。政策驅動下,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累計達到258項,新增上市企業39家,首發融資額超290億元。
工業互聯網呈地區差異化發展姿態
胡堅波表示,從基礎設施、融合應用、技術創新和產業生態四個方面來看,全國近30個省市工業互聯網的發展總體呈現出差異化的態勢。
全國31個省(市、區)依托差異化要素稟賦形成四種發展形態,分別為示范引領地區、快速崛起型地區、后發追趕型地區及孕育起步型地區。其中,北京、上海、湖北等6省市發展較快,保持示范引領態勢,呈現出基礎設施超前布局、應用模式率先探索、創新源頭供給強勁等特點。
此外,《報告》梳理了工業互聯網發展四大發展路徑。分別是以北京、深圳等為代表的修煉內功——對外輻射模式;以廣東、上海、江蘇、湖北等為代表的典型帶路——全面推廣模式;以山西、天津、內蒙古等為代表的單點突破——后發先至模式;以長三角地區、成渝地區等為代表的制度創新—一體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