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當今,隨著5G技術的不斷發展,5G+工業互聯網逐漸成為數字技術最具潛力的發展方向,工業互聯網愿景首次成為商業現實。工業互聯網是賦能中國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新型技術基礎設施,是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力助手。
近日,在2021中國5G+工業互聯網大會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總干事李勇、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胡堅波、華為輪值董事長胡厚崑分別圍繞工業互聯網賦能數字化轉型及相關議題發表了講話。
李勇:工業互聯網技術的推廣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
發揮“5G+工業互聯網”潛力,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快速發展背景下具有重要意義。5G高速連接特性使前瞻性維護和遠程管理成為可能,極大提高工業企業的運營效率,同時實現對產品工藝、客戶和合作伙伴關系管理的可視化。
李勇認為,隨著工業互聯網技術的推廣,企業將從產品導向轉向基于結果的服務導向,引發價值鏈層面的連鎖變革,從而改變我們的生活。通過管理生產方式的轉變,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增強供應鏈認識、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促進清潔生產,同時將對我們走更加可持續的發展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產生積極影響。
此外,對于新技術帶來的未知風險,李勇強調,在充分利用互聯優勢和先進工業系統時,我們也應注意新技術帶來的顛覆性變化,有效防范化解新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和難以預料的影響。
余曉暉:5G+工業互聯網助力工業企業數字化升級
如今,“5G+工業互聯網”已初步展現變革性的賦能意義。據余曉暉介紹,在采礦行業“5G+工業互聯網”應用實踐方面,截至2020年底,全國已建成400多個智能化采掘工作面,19種煤礦機器人在井下使用,71處煤礦列入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設煤礦。在電子制造業“5G+工業互聯網”應用實踐方面,在華為南方工廠(團泊洼)的柔性生產系統中,生產線上的186個生產設備中的138個設備完成了5G改造。
據悉,截至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5G+工業互聯網”十大重點行業二十個典型應用場景,已經覆蓋了比較主要的行業,5G與生產環境的結合更加緊密了。
對于在推動“5G+工業互聯網”持續深入應用賦能的過程中仍需解決的幾個突出的問題,余曉暉提出了以下3點:一是要解決5G工業芯片模組價格高的問題,消除 “5G+工業互聯網”發展遇到的產業瓶頸;二是要解決5G終端匱乏的問題,不斷豐富5G通用終端和行業終端;三是要進一步優化“5G+工業互聯網”產業公共服務平臺。
胡堅波:工業互聯網標識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
我國“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到要積極發展工業互聯網,打造自主可控的標識解析體系。
目前,我國總體上已初步建立了工業互聯網標識相關政策體系,連續四年的工業互聯網創新項目帶動了700億元以上的投資,另有大量產業基金及地方專項基金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2018年~2020年,我國持續對二級節點建設、相關標準研制、公共平臺項目、災備等項目給予了大力支持。
胡堅波稱,中國信通院對標識應用進行了梳理,總結出十大標識應用模式的三種層級。一是最底層的產品和設備層。它是一個泛在感知的基礎,每一臺設備都需要一個標識。在這一層級,可以進行單點優化,構建相關數據模型。圍繞痛點形成相關產品質量管理、數字化交付、設備運維等場景應用。二是流程和過程層。它普遍存在于企業或生產線層面,包括智能生產管控、運營管理協同、安全環境監測管理等,是線性互聯的模型。三是產業資源層。包括產業鏈協同優化、產融結合、需求快速響應等。
胡厚崑:從數據、AI、工業軟件入手,夯實工業互聯網基礎賦能數字化轉型
胡厚崑認為,“5G+工業互聯網,正賦能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數據驅動是關鍵,要實現數據取得出、算得快、用得好,連接更多設備、降低AI門檻、發展工業軟件,是現階段的重點投入領域。”
首先,胡厚崑強調了數據采集的重要性。當前,由于工業設備數據采集的成本高、周期長、整合分析難,我國工業設備聯網率只有23%,成為數字化轉型的瓶頸。胡厚崑指出,可以從解決數據采集標準化和提升網絡能力兩方面入手。
其次,胡厚崑指出要降低AI門檻。AI是用好數據的關鍵,但當前AI在行業中的普及面臨應用開發的碎片化及開發人才門檻高的挑戰。預訓練大模型,可以幫助企業提升AI開發效率,推動“手工作坊式”的開發模式走向“工業化”模式。
最后,胡厚崑強調了發展工業軟件的重要性。在行業數字化轉型呼喚新的工業軟件體系背景下,他呼吁,“全產業、全社會要協作起來。政府可以搭臺,注入政策、資金、公信力,引導產業鏈關鍵角色和環節優勢互補,形成產業合力。行業龍頭企業作為需求方,可以聯合各領域的專業軟件開發商、服務商,共同建設工業軟件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