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_欧美日韩福利视频_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_午夜小视频网站

首頁 >> >> 政策 >> 正文
《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解讀
  •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
  • 2021年2月10日 21:44

此外,結合重點任務和突出問題,從組織實施、數據管理、資金保障、人才保障四方面明確了支撐要素和政策措施。

3

未來三年,如何進一步夯實工業互聯網網絡基礎?

未來三年,網絡領域繼續著眼構筑支撐工業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互聯互通的網絡基礎設施,加快企業外網和企業內網建設與改造,提升基礎支撐能力。一是推動企業內網由“單環節改造”向“體系化互聯”轉變。推動工業生產裝備和儀器儀表的數字化、網絡化改造,讓啞設備“活起來”;運用先進適用的網絡技術建設IT-OT融合網絡,把工業全流程的都“連起來”;建立標準化的網絡信息模型,讓以前難交互、難集成的異構數據都“動起來”。二是推動企業外網由“建網”向“用網”轉變。在繼續強調提升高質量外網承載能力和互通水平的同時,進一步引導工業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標識解析節點等接入高質量外網,讓企業外網真正“用起來”,提升企業外網應用效能。三是拓展“5G+工業互聯網”發展新空間。持續實施“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深化核心應用,推動應用領域從工業外圍環節向生產制造核心環節拓展;優化應用模式,推動應用重心從單點孵化向5G全連接工廠拓展;強化產業支撐,加強5G工業模組研發、5G工業互聯網專用頻率研究、5G專網建設方案落地。四是探索央地協同發展新模式。充分調動地方積極性,支持各地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產業特點的工業互聯網園區網絡;依托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遴選和建設工作,引導產業聚集好、帶動作用強的地區積極創建“5G+工業互聯網”先導區。

4

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下一步發展重點是什么?

未來三年,我們將通過實施“標識解析增強行動”,從做大規模、做深應用、規范管理三方面進一步提升我國標識解析體系的發展水平。

第一,做大規模。我國標識解析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我國制造業門類、體量相比,覆蓋范圍還不足,因此標識解析體系各級節點的建設還要拓展覆蓋范圍、完善節點布局。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國家頂級節點與國際根節點的對接,增強國家頂級節點的服務能力,面向更多行業、更多區域推動建設不少于120個二級節點、不少于20個遞歸節點。同時,我們還將探索利用區塊鏈技術構建基于標識的融合型基礎設施,支持各地部署不少于20個融合節點。

第二,做深應用。建設目的還是應用,不然就成了“爛尾樓”“斷頭路”,同時與建設相比應用的難度更大,我們將進一步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加強標識解析體系的深層次應用。一是深化標識在各行業的推廣應用。通過組織開展全國工業互聯網標識創新大賽遴選典型案例加強示范推廣,特別是應對疫情,我們將拓展標識在冷鏈物流、應急物資等領域規模化應用。我們還將增強標識資源對接、測試認證等公共服務能力,建立產業鏈供應鏈標識數據資源共享機制,促進標識的行業應用推廣。二是深化標識在各環節的應用。加強標識解析系統與工業企業信息系統適配,推動標識解析系統與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APP等融合發展,深化標識在設計、生產、服務等環節應用,發揮出標識在促進跨企業數據交換、提升產品全生命周期追溯和質量管理水平中的作用。三是大力拓展主動標識。按照標識載體類型,標識應用分為靜態標識應用和主動標識應用。靜態標識應用以二維碼、射頻識別碼(RFID)、近場通信標識(NFC)等作為載體,借助掃碼槍或支付寶“掃一掃”功能等識讀軟硬件獲取信息。主動標識應用通過在芯片、通信模組、終端中嵌入標識,由網絡主動向解析節點發送解析請求,無需借助外部設備。這是我們下一步推動的工作重點,未來三年將部署不少于3000萬枚主動標識載體。

第三,規范管理。去年12月,我部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的相關要求,印發了《工業互聯網標識管理辦法》,目的就是更好的促進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更好的規范標識市場主體行為、激發創新發展活力,從制度方面規范各方行為、維護市場秩序。辦法將于今年6月1日實施,我們將組織開展相關宣貫活動,推動各地抓好許可審批,加強監督檢查。

5

下一步工業互聯網平臺工作有哪些具體考慮?

未來,我們將從“建平臺、用平臺、筑生態”三方面共同推進,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化升級。

一是“建平臺”,構建“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滾動遴選跨行業跨領域綜合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建立動態評價機制,打造3-5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化工業資源要素集聚,加速生產方式和產業形態創新變革。建設面向重點行業和區域的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行業知識經驗在平臺沉淀集聚,推動平臺在“塊狀經濟”產業集聚區落地。發展面向特定技術領域的專業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前沿技術與工業機理模型融合創新,支撐構建新型制造體系。

編 輯:呂萌
[1]  [2]  [3]  [4]  [5]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