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如面板制造商華星光電,借助騰訊的AI圖像診斷技術,對液晶面板進行缺陷智能識別,有效提升了檢測的效率。以前,一個質檢員從入職到上崗,需要培訓2到3個月。如今,通過AI技術,在人力縮減了一半的情況下,缺陷識別速度提升了10倍。
不久前,騰訊云與華制智能攜手,整合了騰訊的技術能力,和華制智能在智能制造領域的能力,助力玲瓏輪胎,搭建了全球首個輪胎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
通過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技術,將生產制造的“硬”環節和分析服務的“軟”環節深度融合,實現研發、生產、營銷、服務等全價值鏈數字化管控,為玲瓏輪胎提供實時多維度、可視化的數據支持,促進產業鏈高效協同。
第三,在生態方面,需要打通全產業鏈,實現產業級的數字化生態協同。
工業互聯網涉及到各行各業,深入到各個領域,非常復雜和專業。在企業層面來看,工業互聯網需要互聯網企業與工業企業攜手“雙打”,共建一個“技術能力池”,打造一張“產業服務網”。在產業層面來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需要通過生態的形式,聚合多方的技術、場景、應用、產品優勢,實現全維度的提升。
垂直縱深的各個實體產業,與橫向延伸的數字技術相結合,彼此能力、優勢互補。 這其中,行業龍頭企業的實踐也將助力產業加快數字化步伐。
這場疫情中,我們也觀察到一個現象,越是數字化、網絡化能力好的工廠和企業,越能更好地應對突發危機,捕捉突發的需求。這個過程中,很多大廠也比小廠恢復的更快。按道理來說,小廠應該更加靈活,但是信息系統的割裂,整合不足、聯網不足,成為他們發展的障礙;反而是擁有信息化平臺的規模企業,擁有更敏捷的生產和運營效率。
我們也應該構建能夠適用于整個行業的大平臺,讓中小廠商也能有趁手的數字化工具,更快響應供應鏈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騰訊也非常高興,和富士康這樣的制造業龍頭一起,在工業互聯網方向做了很多的探討和嘗試,并取得了一些積極成果。今天,也借著這個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工業制造領域,騰訊云助力富士康打造“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目前已經連接了海量工業設備,積累了一大批工業機理模型,搭載上千個工業APP。并在廣東、浙江、山西、河南等17個省市推廣應用,服務了近千家工業企業用戶。
今年,騰訊云與富士康的合作邁入更深更廣的領域。雙方攜手,面向傳統領域的頭部企業,輸出數字化轉型的綜合能力;面向地方政府,打造工業云平臺示范基地,協助地區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
與此同時,騰訊也在積極參與富士康集團數字化轉型,包括在“計算能力大集中“,”應用系統大集中”,“數據中心大集中“等方面展開合作探討,助力打造數字化“智”造企業的新標桿。
全球仍處于抗疫進程中,如何在疫情中化危為“機”、有序復產,穩定中國、甚至是全球供應,是中國制造的一次考驗。但從長遠來看,這也為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動力,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它的價值與意義。
工業互聯網是產業互聯網中復雜度最高的領域之一,需要互聯網企業與工業企業攜手“雙打”。工業互聯網的最終實現,需要以生態的方式聚合多方技術與能力優勢。我們期待更多合作伙伴加入這個征途,共同推動中國智能制造升級,共同為中國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