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新基建是當前各界關注的的熱點問題,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基建和傳統基建有什么不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數字基建?以下分享來自阿里研究院副院長安筱鵬博士在“中國信息社會50人論壇”的發言整理。
非常高興與“中國信息社會50人論壇”各位專家交流新基建的話題。關于新基建,我的觀點概括成一句話就是:數字基建是通向數字孿生世界的“鐵公基”。
是否在用工業經濟的邏輯思考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當前各界關于新基建的討論很多,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在數字經濟時代,是否仍然在用工業經濟的邏輯去思考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
這一段時間我專門研究了各類教科書和權威報告中關于“基礎設施”的定義,但這些概念內涵和外延不夠清晰。我試著給基礎設施一個定義:基礎設施是支撐經濟社會運行的泛在服務載體。
理解基礎設施這一概念,有四個關鍵詞:第一是“支撐”,第二是“泛在”,第三是“服務”,第四是“載體”。
可以從四個視角來理解基礎設施特征:
一是核心地位。基礎設施的核心價值體現在支撐性和泛在性兩個方面,支撐性是指經濟社會運行離不開,泛在性是提供給更多的企業、組織、個人去使用,具有比較強的外部性。二是基本形態。鐵路、公路、電網、通信、管網等我們所認知的大部分基礎設施具有網絡化特征。三是價值實現。基礎設施是通過端到端的服務交付創造和體現自己的價值。四是供給模式。基礎設施提供端到端的服務,是基于多種功能、多種要素、多種技術的體系化集成,具有規模經濟的特征。
今天關于新基建的諸多觀點,可以概括為四種論調。
第一種是“籮筐論”,把各種概念放在新基建這個籮筐里。
第二種是“五官爭功論”,對新基建的認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整體觀。
第三種是“磚頭論”。誤把構建基礎設施的原材料當成基礎設施本身,事實上,一堆磚頭堆在那兒不能形成一種泛在化的服務體系。
第四種是“靜態論”。認識“新基建”,要有全局觀、全球觀、未來觀,用發展的眼光,用長周期的視角審視新基建的建設、運行、維護和創造價值規律,不能用靜態的觀念去理解基礎設施。
回顧產業技術革命,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基礎設施,每一次產業革命就會伴隨一代基礎設施,一代基礎設施支撐一次產業革命。
一次產業革命,一代基礎設施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對基礎設施的本質、規律的理解需要長鏡頭。英國演化經濟學家佩蕾絲曾經提出一套技術-經濟的范式,把工業革命劃分成五次產業與技術革命。每一次產業技術革命,都伴隨著新型基礎設施的興起:一次產業革命,一代基礎設施。
第一次產業技術革命。以1771年英國阿克萊特在克隆福德設立工廠為標志。當時的基礎設施是運河與水道、收費公路、水力(經過重大改良的水力渦輪)。
第二次產業技術革命。以始于1829年蒸汽動力機車火箭號在英國實驗成功為標志。當時的基礎設施包括鐵路(蒸汽動力)、普遍的郵政服務、電報(主要在一國鐵路沿線)、大型港口和航行世界的輪船、城市煤氣。
第三次產業技術革命。始于1875年的卡內基酸性轉爐鋼廠在匹茲堡開工,人們進入鋼鐵、電力、重工業時代。當時基礎設施包括鋼制的高速蒸汽輪船在世界范圍內的航運、世界范圍的鐵路、大型橋梁與隧道,世界范圍的電報、電話(一國范圍)、電力網絡(照明與工業)的出現。
第四次產業技術革命。以1908年福特產出T型車為標志。當時的基礎設施包括公路、港口、高速公路和機場組成的交通網絡,石油管道網絡,普遍的電力供應,世界范圍內的遠程通信等組成更新的基礎設施。
第五次產業技術革命。以1971年英特爾微處理器發明為標志,人們邁向信息和遠程通訊時代。當時的基礎設施包括數字遠程通訊、互聯網服務、多種能源、高速物流運輸系統。
每次產業技術革命大概歷時45~60年時間,可以分成兩個階段:前30年安裝期(Installation)和后30年拓展期(deployment)。每一次產業技術的興起,伴隨著新基礎設施的建設,都會帶來傳統利益格局、產業體系、制度文化的重構,新型基礎設施的安裝期往往是新舊兩種制度對抗期。
第五次產業技術革命到今天已經過去了近50年,我們正在進入新一輪產業革命關鍵時期,未來20-30年將是新一輪基礎設施安裝期。
認識基礎設施需要全局觀、未來觀分析和理解基礎設施的演進規律,需要長周期的視角,需要全局觀、未來觀。我們可以回顧一下從電發明到電力成為工業社會的基礎設施的過程。
回到100多年前,愛迪生發明電燈泡之后,電的使用開始有了需求,對電需求日益廣泛和普及。但電力的使用一開始并不是通過中央電廠+公共電網的方式實現的。
19世紀80年代,發電廠是每一個制造業企業的標配,當年企業家們的顧慮和今天企業家們使用云計算的擔心是一樣的:中央電廠(云計算)不安全。20世紀初,全美國有5萬個企業自建電廠,專業的中央電廠只有3600座。技術的發展和電網的規模經濟,才使得大型中央電廠更加普及。
到了20世紀初,大型中央電廠供給模式日益普及,公用電網在美國供電格局中的占比迅速上升,1907年公用電網供給的比例為40%,到20世紀20年代達到70%,30年代上升到80%,后來很快達到90%以上。20世紀30年代,“中央電廠+電網“的模式成為當時工業文明的基礎設施。從電的使用到電力成為工業社會的基礎設施,這個過程用了50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