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近日,德本咨詢發布了《2025中國人工智能分類排行》榜單,該榜單從AI芯片、通用語言模型、“AI+工業”等多維度,從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梳理了多家企業。其中,在“AI+工業”領域,工業富聯、華為、樹根互聯位居前三。
“AI+工業”的融合,正成為重塑全球工業格局的關鍵力量。這是一次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雙重革新。在生產力層面,AI技術極大地提升了工業生產的效率與精度。如在精密制造領域,AI驅動的自動化設備能夠以亞微米級別的精度進行零部件加工,大幅減少廢品率,這是傳統人工操作與簡單自動化設備難以企及的。而在生產方式上,“AI+工業”推動著工業從傳統的線性、剛性生產模式,向高度柔性、定制化的生產模式轉變。消費者如今能夠通過線上平臺參與產品設計,工業企業借助AI分析消費者需求,快速調整生產參數,實現小批量、多品種產品的高效生產,滿足市場日益多樣化的需求。
不僅如此,“AI+工業”還對工業產業生態有著深遠影響。一方面,它促進了產業上下游的深度協同。例如,原材料供應商可通過AI預測制造商的用料需求,提前安排生產與配送,降低供應鏈的庫存成本與供應風險;另一方面,催生出一系列新興業態,為工業經濟注入新活力,創造大量高附加值的就業崗位,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邁進。
未來,“AI+工業”的前景可謂一片光明。隨著AI技術的持續迭代,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AGI)的逐步成熟,工業生產將邁向高度自主化、智能化的新階段。在工廠中,智能機器人能夠自主完成從復雜裝配到設備故障診斷與修復等一系列任務,真正實現“黑燈工廠”的愿景。同時,在工業設計環節,AI將發揮更大作用,通過對海量工業數據與設計案例的學習,快速生成創新設計方案,并利用數字孿生技術進行虛擬驗證,將產品研發周期從數月甚至數年壓縮至數周,極大提升企業的創新速度與市場響應能力。
從產業發展空間來看,“AI+工業”將催生龐大的市場。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2025-2030年中國工業AI行業市場深度調研與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預計,全球工業AI市場規模將從2018年110億美元增至2025年725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29.5%)。中國市場2024年規模達480億元,2025年預計突破620億元,占全球份額18%。新興經濟體對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升級的旺盛需求,將成為“AI+工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并且,隨著5G、物聯網等技術與AI的深度融合,工業場景的邊界將被進一步拓展,遠程智能運維、工業元宇宙等新興應用將從概念走向現實,為工業企業帶來全新的商業模式與盈利增長點。
在積極擁抱“AI+工業”的同時,也需正視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數據安全是首要挑戰,工業數據涉及企業核心商業機密與關鍵生產流程,一旦泄露,將給企業帶來致命打擊。因此,企業必須構建完善的數據加密、訪問權限管理與數據備份機制,確保數據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同時,AI技術的落地應用面臨著與工業復雜場景適配的難題。工業生產環境多樣,不同行業、企業的生產流程與工藝差異巨大,通用的AI模型往往難以直接應用,需要企業與科研機構、AI廠商緊密合作,開展針對性的模型訓練與優化,提升AI技術在工業場景中的實用性與可靠性。此外,人才短缺也是制約“AI+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AI+工業”在當下已展現出巨大的變革力量,從提升生產效率到重塑產業生態,其意義非凡。工業富聯、華為、樹根互聯等行業領軍企業,已在技術研發與場景落地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這些經驗的價值不僅在于企業自身的發展突破,更在于為整個行業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未來,產業鏈上下游需形成合力,逐步解決發展中的瓶頸問題,“AI+工業”才能真正實現從單點突破到全面賦能,推動中國工業在全球智能化轉型中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