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在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驅動下,“上海制造”正不斷邁向“智能制造”,提檔升級。
2023回聲.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
“作為在全國率先布局工業互聯網的城市之一,上海已發布25家‘工賦鏈主’培育企業。預計到2025年,上海將實現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診斷全覆蓋,數字化轉型比例不低于80%。”
“上海制造”,曾創造過新中國工業史上的多個第一;如今,在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驅動下,“上海制造”正不斷邁向“智能制造”,提檔升級。就在本月初,剛剛公布的2023年度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優秀場景名單中,上海共有11家單位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工廠,33家單位的62個場景獲評國家級智能制造優秀場景,獲評工廠數和場景數均高居全國城市首位,包攬了“雙料第一”。
上海制造業“含智量”快速提升
早上9點,這座電梯鈑金生產車間里,“搬運機器人們”迎來了一天中最繁忙的時刻;原料入庫、成品出庫……機器人們往來穿梭在生產車間的不同區域。近200米的產線上,搬運機器人、工藝機器人、物流機器人展示著“十八般武藝”,搬運、焊接、碼垛、拆剁,通通“不在話下”,生產效率更是提高了200%。
“從原先的7位設備操作人員,現在轉化升級成為2名區域巡檢人員;2分鐘,就能有一塊新的層門交到客戶手上,”上海三菱電梯有限公司制造技術部智能制造工程師王穎告訴記者。
位于莘莊工業區的上海施耐德低壓終端電器工廠成立于1995年,經過多年的探索和變革,如今獲得閔行智能工廠稱號。
“2020年,我們制定了工廠發展5年規劃:兩個模式——卓越制造和創新業務模式,兩種技能——數字化技能和組織的技能,四個交互過程——自動化、數字化、平臺化、生態化。”相關負責人表示,施耐德在精益生產的基礎上走適合自己的自動化之路,既推進適合標準產品的全自動生產線,也嘗試開發適合小批量多品種的柔性工作站。
根據業務需求培養企業人才,鼓勵創新,很多自動生產線和工藝流程皆是由施耐德員工自主設計開發。各流程實現從0到1的突破之后,再迅速從1到N進行推廣,近幾年,施耐德工廠自動化率迅速提升。
目測近10米高的工廠一層車間里,密密麻麻的機器人各司其職地忙碌著,有些機器人動作之靈巧宛如人的雙手……去年底,ABB機器人超級工廠正式在浦東新區落成投產。這是ABB在全球規模最大的機器人研發、生產和應用基地。
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工廠。超級工廠將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相連接,創建了數字化制造生態系統,利用虛擬計劃與生產管理系統,通過收集并分析數據提高性能和生產效率。
超級工廠里也摒棄了傳統的、固定的裝配線,取而代之的是靈活的、模塊化的生產單元,并實現數字互聯,由智能的自主移動機器人提供服務。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用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工廠。
機器人成上海制造產業新優勢
四十五年間,從工人揮汗如雨的傳統工廠到數字綠色的智能工廠,智能領航讓“上海制造”煥發新活力,與此同時,上海的制造產業正在展現出新的優勢領域。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從寶武的工業機器人“集體上崗”,到上海傅利葉的通用人形機器人亮相,如今的上海已成為全國第一個將機器人密度納入統計的城市,目前機器人密度260臺/萬人,是國際平均水平兩倍多。
從企業層面看,國際機器人“四大家族”——發那科、ABB、安川和庫卡都在上海成立了中國總部或機器人總部;國內機器人領先企業新時達(002527)、新松等將上海作為擴大產業布局的重要根據地。2022年,上海工業機器人產量超過7.5萬臺,位居國內城市首位,占全國比重高達20%。
新松機器人上海總部日前在浦東金橋(600639)正式啟用,作為國產機器人行業巨頭,最終“選擇上海”,便是上海機器人產業引領優勢的一個縮影。
據悉,新松上海總部將開啟我國協作機器人與世界先進水平從“跟跑”向“并跑”的轉變。新松今年所發布的國內首款負載25公斤的多可協作機器人,邁過了國內協作機器人一旦負載變大就性能變差的門檻。另外,企業自主研發的智能在線檢測項目,利用缺陷機理分析、智能傳感、大數據、激光跟蹤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機器人深度融合,完成了國內首創的“協作機器人智能在線檢測系統”建設,成為2021年度全國241個智能制造優秀場景之一。
根據上海新一輪智能工廠建設推進方案,計劃到2025年,上海再建設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廠,打造20家標桿性智能工廠,推廣1000個優秀場景。
上海發布“工賦鏈主”培育計劃
智能制造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突破口和著力點,加快智能工廠建設,是上海超大城市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必然選擇。然而,推進智能制造發展,上海瞄準的,不僅是智能工廠和應用場景。
“數智化還在重塑供應鏈。”市經信委主任張英說。聚焦上海3+6產業體系建圈強鏈,是實現上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最終形成“鏈主”平臺、智能工廠、超級場景、創新生態“四位一體”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發展體系,賦能上海新型工業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所謂“鏈主”企業,一般指的是在整個產業鏈中占據優勢地位,對產業鏈大部分企業的資源配置和應用具有較強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力的核心企業。在上海,紡織行業的鏈主企業致景科技,其飛梭智紡工業互聯網平臺就如紡織界的“滴滴”,已鏈接全國60萬臺織機、9000余家織廠,實行動態智能派單,實現產能與需求的精準匹配,行業織機開機率已從原來的40%提升至70%。
致景科技是上海市經信委公布的首批“工賦鏈主”10家培育企業之一。“今年,我們又發布第二批15家‘工賦鏈主’培育企業。”張英介紹,上海制造“數智化”重點在三方面,“一是打造如致景科技這樣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智能中樞,二是利用工業互聯網加區塊鏈的科技創新應用,構建制造業數字供應鏈,三是探索大模型+制造業的融合發展,實現工業的仿真、設備的遠程維護、產品的全生命周期追溯等”。
根據上海市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方案,到2025年,上海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將達2000億元,并形成“12345”成果,即10個試點示范園區、200家示范性智能工廠、30個工業互聯網平臺、40家“工賦鏈主”、50個超級場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