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2月17日,未來產業國際化發展大灣區對接活動在深圳舉辦,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魯春叢發布了《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研究(2025)》。
布局未來產業 發展新質生產力
未來產業是由前沿技術驅動,當前處于孕育萌發階段或產業化初期,具有顯著戰略性、引領性、顛覆性和不確定性的前瞻性新興產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布局未來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客觀要求,是應對國際競爭搶占制高點打造新優勢的戰略選擇,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內在需要。
近年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有望從根本上變革前沿技術路徑、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我國工業體系全、品種多、規模大,制造業連續十五年居全球首位,增加值占GDP比重超四分之一,發展未來產業具有堅實的工業基礎和廣闊的應用場景。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聚焦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未來健康等6大方向及原子級制造、生物制造、人形機器人、新型儲能、基因編輯等20個細分領域,研判未來產業發展現狀、趨勢、提出發展建議。
第一,政策引領力度顯著增強,關鍵生產要素向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流動。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未來產業發展的六大方向。組織開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優秀典型案例征集、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等工作,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和標志性產品培育。大力發展原子級制造、量子科技、清潔氫、人形機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支持科產融合、產教融合、產金融合,促進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流向未來產業。各地因地制宜搶抓戰略機遇,加快部署未來產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20余個省區市和計劃單列市發布未來產業專項政策,通過集群化培育、特色化發展、長期性投入推進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廣東發布培育未來電子信息、未來智能裝備、未來生命健康、未來材料、未來綠色低碳五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計劃。湖北印發加快未來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推動構建“新技術突破-新場景應用-新物種涌現-新賽道爆發”的未來產業生態。
第二,關鍵技術產品加速突破,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加速推進。未來產業呈現“關鍵技術多點突破、產業攻關整體提速、規模轉化穩步推進”的基本態勢。原子層沉積技術已應用于28納米芯片制程,超快激光技術在微納加工、精密醫療等領域展現出巨大應用潛力。人形機器人、AI手機和電腦等新一代智能產品進入大眾市場,新能源汽車的L3智能化滲透率突破10%,工業機器人加速向具身智能邁進,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形成領先優勢。量子計算機克服量子糾錯技術難關,高靈敏度太赫茲超導接收機技術實現公里級高清視頻信號傳輸。二維半導體材料異質外延技術取得積極進展,碳纖維復合材料開展商業化應用。氫原料應用技術、氫儲能技術國際領先,固態電池技術創新活躍,多家車企發布車規級固態電池及量產時間表。低軌衛星星座規模化部署。基因編輯新技術實現了以核糖核酸為媒介的基因精準寫入,DNA合成技術快速升級,大幅提升新型生物產品開發效率。
第三,十萬億級藍海市場孕育成形,經濟增長新動能蓄勢待發。據我院測算,2024年我國未來產業產值規模約為11.7萬億元,2025年預計達到13.4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5%左右,未來產業的重點企業數量、主要產品產量快速增長。未來制造、未來能源、未來空間等高成長賽道有望率先形成新支柱產業。以量子計算、核聚變等顛覆性技術驅動的產業處在探索期,量子通信預計在2030年后逐步進入商業化。2024年我國合成生物市場規模年復合增長率超40%,衛星互聯網市場規模超過四百億元,有望成為經濟新增長點。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規模已超3.2萬億元,商業航天產值預計2025年將突破2.7萬億元。“大型企業入局、中小企業爭先”的競逐態勢初步形成。龍頭企業引領技術發展和產業化進程,中小企業憑借專精特新能力迅速成為行業新勢力,細分領域產業鏈已具雛形。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處在上游的人工智能技術企業與減速器、伺服系統、電機、傳感器等硬件企業實現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DeepSeek以低成本撬動高性能,推動金融科技、智能研發、智能辦公、智能客服、智能會議和終端設備等領域應用,正在向醫療、制造等領域拓展,在多模態人機交互、復雜環境中指令理解、工業場景中任務分解與規劃等方面有望形成新應用場景。“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研發提速。機器人本體設計與制造企業,整機產品基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人形機器人在新能源汽車工廠推廣應用。高性能四足機器人全球市場具有引領優勢。一批面向工業制造、服務和特種領域系統集成公司加速涌現。
第四,三極一帶空間格局初步構建,產業集聚新高地發力領跑。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憑借科技創新資源集聚、資本密集和開放優勢,成為未來產業原創技術策源地和全球產業競爭高地,在通用人工智能、原子級制造、激光制造、生物制造、人形機器人、衛星互聯網、腦機接口、量子科技等領域形成先發優勢。北京持續加強未來信息、未來健康、未來制造等領域發展,重點培育人形機器人、生物制造、6G等未來產業;上海重點布局未來健康、未來空間、未來材料,圍繞腦機接口、合成生物、量子科技、新型儲能、空天利用等領域積極謀劃;廣東瞄準未來制造、未來能源和未來信息,在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重點產業領域持續發力。長江經濟帶沿線九省二市,依托制造業基礎和資源稟賦,探索“因地制宜+協同創新”的發展模式,在商業航天、合成生物、綠色能源等領域“多點開花”,未來產業空間布局縱深推進。浙江聚焦未來網絡、機器人等九大領域,加快培育有競爭力的未來產業體系,深度求索、宇樹科技等杭州“六小龍”扎堆涌現,培育出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創新企業;安徽聚焦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學、先進材料、未來網絡等7個重點發展領域;四川圍繞未來空間、未來能源等,大力發展低空經濟、氫能裝備等未來產業。
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攜手產業各界,將持續深化未來產業研究,打造交流合作平臺,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推廣,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