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2月25日,特斯拉中國今正式確認,將分批次向國內車主推送包含城市道路Autopilot自動輔助駕駛功能的軟件更新。這意味著,特斯拉FSD(完全自動駕駛)系統在中國市場的落地邁出關鍵一步,中國車主或將首次體驗“接近美國版FSD”的智駕能力。這場“科技與本土化”的雙重考驗,能否讓特斯拉在中國自動駕駛賽道殺出重圍?
核心功能升級:城市道路也能“放手”了?
“紅燈停、綠燈行,左轉避讓行人,擁堵路段自動跟車……”這些曾在美國FSD測試視頻中刷屏的場景,即將登陸中國車主的中控屏。
據特斯拉官方透露,此次更新將重點優化現有NOA(自動輔助導航駕駛)功能,覆蓋范圍從高速公路延伸至城市道路和受控主干道(如高速匝道、環線等)。
三大核心功能引發熱議:
1. 智能識別信號燈:直行、左轉、右轉、掉頭全程自動操作,系統通過攝像頭實時解析交通信號燈狀態;
2. 自主變道超車:根據導航路線和實時路況(如前方慢車、施工路段)自動調整車道,超車動作“絲滑度”接近人類駕駛員;
3. 無導航自由行駛:未設定路線時,車輛可基于實時路況自主選擇最優路徑,實現“類人駕駛”邏輯。
“這相當于把美國FSD Beta版的核心能力‘平移’到中國,”一位接近特斯拉的業內人士表示,“但特斯拉并未直接使用‘FSD’命名,而是以‘城市NOA’試水,顯然在為后續功能迭代留足空間。”
中國路況“大考”:特斯拉能過關嗎?
“特斯拉的算法在美國能處理‘牛仔騎馬過馬路’,但在中國可能要面對‘外賣小哥逆行駛入高架橋’。”行業分析師的調侃,道出了中國路況的復雜性。三大本土化挑戰浮出水面。
電動車流密集:國內兩輪電動車保有量超3億,其靈活變道、突然穿插等行為對感知系統提出極高要求。
非機動車混行:人車混行、非機動車占道等場景遠超美國道路規范,算法需重新學習“中國式交通規則”。
極端加塞文化:高峰時段平均每公里加塞次數高達5.7次(據高德數據),系統能否保持“零接管”成關鍵指標。
為應對挑戰,特斯拉已在中國展開密集布局。
數據本地化:上海臨港數據中心投入運營,所有中國車輛數據境內存儲。
人才本土化:北京、上海招聘超百名自動駕駛算法工程師,聚焦“中國特色場景”優化。
影子模式練兵:通過車主日常行駛采集數億公里真實路況數據,加速算法迭代。
專家指出,特斯拉的底氣在于全球超300億英里(約480億公里)的自動駕駛訓練里程,但中國市場的數據飛輪能否快速轉動,將決定其本土化進程。
價格戰一觸即發?比亞迪“智駕平權”施壓
當特斯拉FSD與國產智駕方案正面交鋒,“定價策略”成為最敏感的神經。
中美價格對比懸殊。美國市場FSD訂閱費199美元/月(約1430元),買斷價1.2萬美元(約8.6萬元);國產方案,華為ADS 2.0買斷價3.6萬元,小鵬訂閱費約700元/月,比亞迪最新“天神之眼”高階智駕全系標配。
若直接照搬美國定價,特斯拉FSD成本將比國產方案高出2-3倍。面對比亞迪喊出“30萬元以下車型標配高階智駕”的“平權宣言”,特斯拉或面臨兩難選擇:
堅持高端定位:維持高溢價,但可能流失價格敏感型用戶;
降價換市場:以“軟件訂閱”模式降低門檻,但需平衡研發投入與利潤空間。
“特斯拉可能采取‘硬件預埋+梯度解鎖’策略,”業內專家推測,“例如基礎版Autopilot免費,城市NOA按月訂閱,完全版FSD高價買斷,以此覆蓋不同消費層級。”
行業震動:自動駕駛格局生變?
特斯拉FSD的入局,猶如向平靜湖面投入巨石,三大沖擊波正在擴散:
技術對標:國產車企連夜加班。“特斯拉城市NOA推送當天,某新勢力智駕團隊通宵開會至凌晨3點。”一位供應鏈人士透露。華為、小鵬、理想等企業已緊急調整研發節奏,計劃將原定2025年落地的“無圖城區領航”功能提前至2024年底。
數據爭奪:用戶量=護城河?特斯拉中國保有量超170萬輛,若其中30%開通FSD,每日可新增超500萬公里訓練數據。相比之下,小鵬、蔚來等車企數據規模僅為其1/10。“數據規模決定算法進化速度,特斯拉可能形成‘滾雪球’效應。”清華大學車輛學院教授王建強指出。
政策博弈:法規紅線如何劃定。盡管《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國標已實施,但針對L3級以上自動駕駛的保險、事故責任認定等細則仍未明確。特斯拉FSD的落地,或倒逼監管層加速完善法規體系。
結語
特斯拉FSD的“中國首秀”,既是技術實力的試金石,也是市場策略的風向標。當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撞上中國市場的“地獄級難度”,這場關于自動駕駛技術、用戶體驗與商業模式的較量,已悄然拉開帷幕。
“卷技術”還是“卷價格”? 答案或許藏在用戶的方向盤上。如果FSD能讓你在早高峰的北京三環“安心刷手機”,你愿意為它支付多少溢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