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制造
當前,全球制造業正加速向智能化轉型。制造業場景豐富,人工智能和制造業的結合是重要的趨勢,人工智能轉型是企業實現效率與質量提升、城市向智能化躍遷的必然選擇。
智能制造
制造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貫穿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優化自決策、精準控制自執行等功能的先進制造過程、系統與模式的總稱。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顯著提升。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智能制造典型場景參考指引(2025年版)》,凝練出8個環節的40個智能制造典型場景,作為智能工廠梯度培育、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揭榜掛帥”、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等工作的參考指引,加快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
工信部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點線面”協同推進數字化改造,梯次推進“智改數轉網聯”,推動數字技術全方位全鏈條融合賦能,以數字化轉型促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目前,工信部已支持首批20個城市開展制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制造業深度融合,我國制造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智能工廠和智慧供應鏈加快建設。許多傳統制造業企業通過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廣應用智能制造技術,實現了定制化生產、自動化生產和精密制造、低能耗制造,不僅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拓展了技術創新和升級路徑,而且為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進而提高效益和競爭力發揮了重要促進作用。
人工智能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標志性技術,不但自身呈現高速增長的勢頭,而且能夠為其他產業轉型升級賦能。拓展“智能”,發揮人工智能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實現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是推動中國制造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智能工廠
智能工廠是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主戰場。前不久,工信部發布首批卓越級智能工廠名單,共有235家工廠入選。
這些智能工廠覆蓋超80%的制造業行業大類,產品研發周期平均縮短28.4%,生產效率平均提升22.3%,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碳排放平均減少20.4%,提質增效降碳成效顯著,代表著我國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的領先水平。
工業分類中,大致可分為原材料工業、裝備工業、消費品工業和電子信息制造業四類。我國已培育的421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中,裝備工業占比近四成,在四大類中占比最高,電子信息制造業占比最低。
《“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提出,2025年,建成500個以上引領行業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廠。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大部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應用智能化。
如今,更多傳統工廠經過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正迸發出大能量。數據顯示,98.8%的中小企業已經開啟數字化轉型。
如今,各省份智能工廠行動火熱。2024年11月,北京、湖北、山東和廣東等省份組織開展2024年度卓越級智能工廠申報,河北、福建、湖南等省份開展智能工廠梯度培育行動,天津組織開展先進級智能工廠認定和卓越級智能工廠遴選,遼寧組織開展卓越級智能工廠培育。中國制造變智造,已是大勢所趨。
工業機器人
從單機作業到集群協同,從執行終端到決策中樞,從簡單拼裝到全面國產化,從中低端突圍到高端市場規模替代,從重點行業應用到賦能千行百業……通過技術創新、場景融合、人工智能賦能,工業機器人正從傳統簡單的機械臂升級為集群協同、智能決策、全鏈自主、多域賦能的“全能選手”。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人工智能、傳感等新一代數字技術與機器人產業加快融合,推動了機器人產業技術創新的步伐,使原有應用領域的機器人性能更強,也開拓了新的應用領域。工業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通過自適應環境感知、持續自學習優化和類人決策能力,實現柔性生產與智能協作,大幅提升制造效率與靈活性,是推動智能制造的重要驅動力。
當前,機器人技術正從傳統工業領域邁向廣闊應用市場。尤其是在高端制造、航空航天、能源醫療等戰略產業中,高剛性、高精度、高可靠性重載機器人作為核心裝備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從2015年到2025年,負載300公斤及以上六軸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增長了10倍。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數據顯示,目前工業機器人應用已覆蓋中國國民經濟60個行業大類、168個行業中類,中國連續10年成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已經從核心部件進口,轉入部分國產自制階段,正朝著完全國產自制加速邁進。未來,搭載國產旋轉矢量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并且在精度、可靠性上比肩國際知名品牌的國產重載工業機器人將實現批量應用。在高端場景實現突破的同時,我國工業機器人應用也在向廣度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