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近日,工業富聯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報告顯示,工業富聯第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604.15億元,同比增長35.16%;歸母凈利潤達到52.31億元,同比增長24.99%。看似亮眼的營收和利潤增長背后,卻隱藏著一些問題。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同比下降75.04%,核心矛盾在于應收賬款回收滯后與應付賬款快速增長的剪刀差。
關于工業富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下降的拙見
應收賬款的回收速度滯后于應付賬款的增長速度,這意味著企業經營活動創造現金的能力減弱,資金周轉面臨不小壓力。出現這種狀況的具體原因有哪些?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僅供參考。
首先,從工業富聯第一季度業績來看,云計算業務營收同比增長超50%,AI服務器收入增速超150%。為滿足客戶(如云服務商、品牌客戶)訂單需求,其主動增加原材料采購及芯片備貨,導致存貨激增。大量資金沉淀在庫存中,直接擠壓現金流。
其次,一季度毛利率降至6.73%,可能的主因是原材料成本上漲及低毛利通用服務器占比提升。盡管高毛利的AI服務器增速快,但尚未完全對沖成本壓力,導致經營現金流生成能力減弱。
再次,全球AI服務器需求爆發,產業鏈普遍面臨“備貨-交付-回款”的時間錯配。工業富聯需優先保障產能和交付速度,現金流階段性承壓也是不可避免的。
此外,產業格局正經歷深度調整。工業富聯在全球各地構建完備的產能布局,產能已涵蓋中國大陸、美國、墨西哥及亞洲其他地區和歐洲等地的市場。此前,工業富聯曾表示,為更好應對相關客戶的需求,公司將持續加大在中國大陸的投資力度,并著力推進在深圳、鄭州、杭州、贛州、紹興等地的投資。同時推進自動化及高端制造升級。而產能擴張需預付設備款及工程建設費用。
工業富聯還能否翻身把歌唱
工業互聯網是數字技術的集大成者,是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載體和關鍵方法論。而工業互聯網平臺則是工業互聯網的核心。
工信部高度重視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情況,自2019年起,工信部連年開展跨行業跨領域(簡稱“雙跨”)平臺遴選,旨在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作為智能制造及工業互聯網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工業富聯的富士康BEACON工業互聯網平臺更是首批入選“雙跨”平臺名單。在當初僅有10家平臺獲此資格的情況下,該平臺能夠脫穎而出,足見其強大的實力。另外9家還有:海爾COSMOPlat工業互聯網平臺、東方國信Cloudiip工業互聯網平臺、用友精智工業互聯網平臺、樹根互聯根云工業互聯網平臺、航天云網INDICS工業互聯網平臺、浪潮云In-Cloud工業互聯網平臺、華為FusionPlant工業互聯網平臺、阿里supET工業互聯網平臺,及徐工信息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
在過往的“雙跨”平臺名單中,富士康BEACON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位置相對靠前,或處于中間位。然而,在2024年10月30日工信部公示的“2024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動態評價結果”中,工業富聯的表現卻令人大跌眼鏡。此次評價首次將49家入選企業分為A、B、C三個等級,工業富聯不僅排名大幅下滑,更是處于C級墊底位置。這一結果與過往形成了鮮明對比,巨大的落差不禁讓人思考,曾經的行業佼佼者為何如今卻成如此狀況?
隨著工業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技術迭代日新月異,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技術不斷融合應用于工業場景。其他頭部企業如卡奧斯、徐工漢云等,持續加大在新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的投入,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拓展平臺功能邊界,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卡奧斯基于自身平臺,打造了涵蓋智能工廠、供應鏈協同等多領域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反觀工業富聯,雖然在云計算業務方面有一定增長,但在核心技術研發上的投入相對不足,未能在新興技術應用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關鍵領域取得顯著突破,導致平臺功能在創新性和先進性上逐漸落后于競爭對手。
工業富聯在業務模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工業互聯網平臺需要具備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能力,以滿足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企業的需求。許多排名靠前的平臺企業積極拓展業務生態,與上下游企業深度合作,構建起涵蓋軟件、硬件、系統集成、咨詢服務等在內的一站式服務體系。而工業富聯長期以來業務模式相對單一,在服務的廣度和深度上難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平臺的推廣和應用范圍。
在行業生態建設方面,一個強大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離不開完善的生態體系支撐,包括合作伙伴網絡、開發者社區等。頭部平臺企業積極構建開放生態,吸引各類企業、開發者參與平臺建設,形成了良好的產業協同效應。而工業富聯在生態建設方面動作遲緩。
工業富聯在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排名墊底并非偶然。對于工業富聯而言,曾經的輝煌已成為過去,在競爭激烈的工業互聯網賽道上,吃老本、不進取必然會被市場淘汰。未來,工業富聯若想重回行業前列,必須正視自身問題一步一個腳印地扎實推進,重新贏得市場的認可和信任,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工業互聯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