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中國移動集團首席科學家馮俊蘭博士日前在2024中歐人才論壇青年分論壇上發表題為“通用智能時代的思考”的主題演講。馮俊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中,文理兼修、德藝雙馨是對一個人的最高評價,因此,多樣化和開放性是智能的兩個重要特征,缺少多樣化的數據將無法真正產生智能。智能化時代的人才,需要具備良好的知識儲備、視野、深度,同時還需要保持多樣化和開放性。
馮俊蘭指出,多樣化包括我們的社會、人才和思維方式的多樣化,而開放性不僅僅是去國外旅游或者求學,更重要的是思維體系上的開放,需要和各種思維體系做碰撞,站在別人的視角來觀察我們的思維方式中是否存在一些繭房。智能來源于數據和經驗,人類文明積累了大量的書籍、藝術品,它們記載了人類的科學技術、生產力和情感。智能還來源于環境,我們也需要營造一個更加放松和松弛的環境。
馮俊蘭表示,從人工智能的哲學起源上看,聯結主義給我們帶來的啟發是,不論是人、機器、神經元還是數據,一定要發生連接和關系才會產生智能。對于社會來說也是一樣,任何偉大的發明都來自于某一種緊密的連接,來自城市或者學科的交叉,在連接的臨界點發生。希望年輕人也可以大膽的、放松的擁抱連接,否則一旦停留在自己的領域中,就會很大程度上限制自己思維的寬度。
機器學習把聯結主義用技術的方式深刻的實現了出來,深度學習在連接的廣度之外,還加上了深度,以及后續的各種算法,包括大家都聽過的Transformer。當前人工智能的一個核心就是讓連接范圍更大、更隨意和更自由,這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智能。人類創造了讓機器來做深度學習的方法,而人類可能很少有時間做自己大腦的深度學習,在當前的時代,個體學習的模式也需要做重大的變化。
馮俊蘭表示,大模型和中國傳統哲學在思想上也存在著緊密聯系。以前的模型訓練需要設定具體的任務,并通過訓練模型來完成這個任務,現在大模型訓練中沒有具體的任務和目標,這與中國傳統哲學里的“空”字是相對應的,即通過“空”掉具象化的目的,來獲得通用的智能。第二個詞是“包羅萬象”,智能需要有非常強的容納能力,現在業界典型的大模型一般經過20萬億tokens的語料訓練,可以理解為20萬億字。而一個人的一生如果每天都在學習的話,大概能閱讀10億個字,與大模型有巨大的差距。不是每個人都要學這么多,但學習方式里的包羅萬象很重要。第三個詞是“度”,當具備一種通用能力之后,能不能在任何具象的任務上做得更好,這也是對今天人才的一個要求,能否把具象化的任務從當前的狀態提升到另一個狀態。第四個詞是“不染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存在很多限制,我們的青年對于求智慧和求真的信念能否堅持住,是決定我們能不能走向智能的一個關鍵。
馮俊蘭表示,中國傳統哲學中有一句話,“無為而無不為”,指的是我們通過不去做很多點狀的事情來達到一個更大的目的。還有一句,“無可為而為”,意思是我們去做看似不可為的事情,就是向著困難前進,則可以獲得更多智慧。以上這些中國哲學給我們大模型創新提供了很多思路,我們可以用這些思路在技術創新上獲得靈感,找到新的路徑。
針對青年人如何迎接和擁抱通用智能時代,馮俊蘭指出,第一是要真誠求真,如果要寫一篇文章打動別人,首先要打動自己。做一件事情,自身求真的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是要保持開放,真正從他人的角度、其他文化的角度、其他方法的角度去打開自己的思維體系。第三是積極擁抱新的技術和多樣性。
“善智者,動于九天之上”。最后,馮俊蘭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最終走向的通用智能一定是大智和大善的。當下很多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掌握在青年人手上,期待青年人才在新的海洋中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