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為落實中央關于推動工業互聯網加快發展的決策部署,完善工業互聯網生態體系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核心技術攻關,推進實體經濟轉型,與產業界各方攜手推動工業互聯網及其平臺體系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融合創新,培植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中國工信出版傳媒集團旗下工聯網聯合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共同推出“工業互聯網平臺系列訪談”。
第二十五期訪談嘉賓
京東工業互聯產品部總經理 紀豐偉
工業互聯網具有多種表現形式
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通過開放的通信網絡平臺,把設備、生產線、員工、工廠、倉庫、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等緊密地連接起來,將工業要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高效優化配置工業生產全流程的各種要素資源,從而提升全鏈路的效率并降低成本。
“在不同的行業和領域,工業互聯網也有著不同的落地形式和應用模式。”紀豐偉講道。
例如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工業互聯網通過設備管理、過程管理、品控管理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產業鏈的彈性和效率;在石化行業,工業互聯網針對物流狀態不可控、物流成本高、貨權控制難等痛點,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與一系列SaaS產品,幫助企業減低供應鏈管理成本、拓寬收入;在鋼鐵行業,工業互聯網通過打通業務管理數據、建立大數據分析平臺,提高企業生產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在煤炭行業,工業互聯網通過生產安全監控系統、應急指揮系統,提高了該行業的生產安全管理水平;在新材料行業,工業互聯網實現了數字孿生工廠、MEC企業專網等場景應用,提高了該行業的生產效率。
這些一系列的應用都可以歸結為三類,一類源于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通過產品或裝備數字化,建立了客戶和設備廠商的互聯,有效實現了遠程運維、遠程診斷和遠程服務等服務化延伸新模式,幫助很多企業實現了從“賣產品”向“賣服務”的轉型;一類聚焦于智能制造,通過將產線中的設備數字化,對于生產工藝流程進行實時分析和優化,并利用工業互聯網技術打通企業的信息化孤島,建立了企業內IT/OT異構系統的互聯,實現從需求、研發、制造到服務全價值鏈的轉型升級。另外一類聚焦供應鏈,建立企業內外部供應資源的互聯,打通產業鏈上下游工業品的信息共享、流通、倉儲、配送,將企業的傳統供應鏈轉型為敏捷精益的新型供應網,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并大幅降低企業成本。
紀豐偉表示,京東工業布局工業互聯網更多是沿著第三個維度即供應鏈這條路徑。京東將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京東打造面向未來數智化社會化供應鏈的數實融合基礎設施、拉通需求側和供給側、連接產業鏈上下游的關鍵載體,利用京東沉淀的核心技術和供應鏈能力幫助合作伙伴降低流通成本、提升經營效率。
而選擇這條路徑主要基于兩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京東的稟賦,京東集團一直堅持做基礎設施的底層能力建設、供應鏈能力建設,使得京東對于供應鏈有著強大的積累和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供應鏈具有更強的普適性,供應鏈是工業企業生產經營的共性環節,應用場景更廣,工業互聯網在供應鏈領域能夠為整個產業創造更大價值。
市場規模穩步擴張,發展潛力巨大,
當前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已是大勢所趨。
紀豐偉認為,工業互聯網作為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新賽道,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一方面,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具備強大的工業基礎。目前,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 ,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當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工業互聯網具備廣泛的應用場景。據預測,2022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規模將增長至1.24萬億元;
另一方面,中國工業互聯網滲透率仍較低,擁有巨大提升空間。2020年,中國工業增加值占全球工業增加值總額的26.00%,但中國工業互聯網增加值僅占全球工業互聯網增加值總額的15.14%。在十個主要工業國家中,僅有中國的工業互聯網增加值占比低于工業增加值占比。
作為工業互聯網的中樞神經,平臺的市場總體規模穩步擴張,2021年中國工業互聯網市場總體規模達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8.2%。同時,工業互聯網也成為各方資本重點關注的賽道,2021年工業互聯網領域融資事件超600件,融資金額達1,094億元,投資方包括大量一線投資機構和國資背景基金。
而從賽道參與者來看,工業制造業、互聯網行業、工業軟件企業等各方,都在大力探索工業互聯網,并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實踐路徑。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實踐大多數以設備接入、數據分析、智能化改造為切入點,關注“鏈”的卻寥寥無幾。這主要是因為“鏈”背后需要強大的供應鏈體系作為支撐,不僅涉及大量的產業鏈不同環節,還需要強大的基礎設施作為履約交付保障,而要解決這些問題,是需要“下苦功夫”、“干大量苦活累活”。
數智運維,實現人員管理、成本管控雙升級
眾所周知,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對于工業企業提質、降本、增效、綠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具體而言,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能夠在生產運營等方面帶來哪些實質性變化呢?
對此,紀豐偉以京港地鐵攜手京東工業科技開展的數智運維合作為例進行了介紹。
地鐵運維包括對地鐵車輛、信號、機電等設備進行全方位的檢查、整備、維護和修理,是確保地鐵安全可靠的關鍵一環。
在傳統的運維模式中,企業面臨的挑戰主要集中在人員和成本管控兩方面。對于運維人員而言,運維工作巡檢范圍廣、項目繁瑣,不僅要在短短幾小時內查看大量線路接頭、儀表參數、開關狀態,還需要遵循固定的操作順序,同時,地鐵作為一個復雜系統,包含了大量的專業設備,部分復雜故障、不常見故障,常規巡檢人員可能無法快速完成排查和處置。對于成本管控而言,傳統運維模式中依賴人工經驗,有可能存在過度維護和過度備件的現象,因而會帶來部分資源浪費和資金占用。
于是,京東工業科技依托京備云打造京擎慧眼AR運維解決方案,幫助京港地鐵實現運維人員管理和成本管控的“雙升級”。
具體來看,人員管理方面,京擎慧眼AR運維解決方案能夠為運維人員裝上“千里眼”、“順風耳”。通過將設備故障樹和排查策略植入AR眼鏡,系統可在對現場狀況進行圖像識別后計算故障原因的發生概率并進行排序,指導作業人員快速定位故障原因,后端算法還會借助機器視覺、語音識別等技術提示操作流程,輔助運維人員進行作業。而在遇到“疑難雜癥”時,AR眼鏡還能與遠程專家進行視頻交互,為運維工作提供指導。而在巡檢過程中AR眼鏡積累的相關數據也會同京備云的智能后臺進行打通,一方面基于行業機理和算法模型自動監測、判斷設備健康度,輔助制定更加精準的運維計劃;另一方面用于備品備件的消耗預測,有效減少庫存。
通過京東工業打造的數智化供應鏈,通過優化供應商管理、提高履約交付效率、庫存滯留時間減少、供需快速匹配等手段,企業能夠將供應鏈綜合成本降低30%以上。
夯實基礎設施,釋放數字化價值
實體經濟的數字化是個性化的,特別是工業產業。我國工業體量大、門類多,各企業、各行業的需求差異性非常大,個性化十分突出,工業互聯網難以形成包治百病通用型的解決方案。
工業互聯網平臺服務也需要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地挖潛,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先深刻理解行業需求,再提煉出通用性強的場景與環節打造解決方案,才能夠放大工業互聯網的規模效應、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的發展速度。
對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的下一階段的重點,紀豐偉認為要進一步夯實基礎設施。這主要有以下兩個著眼點:
一是加強工業互聯網標識建設。借助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系統,可以實現跨地域、跨行業、跨企業的信息查詢和共享。具體到供應鏈領域,應重點關注標準商品庫的建設,通過搭建一套更加完備的工業品標準化分類和商品體系,有效解決行業現有體系產品信息和參數不統一、行業屬性不全的問題,為工業品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互聯互通奠定數據基石。
二是完善履約交付基礎設施。由于工業產業的特殊性,要將“數字指令”在工業生產現場高效執行,不僅需要解決技術問題,還需要解決更多物理層面的問題。例如,工業制造業企業多分布于地域偏遠地區,履約難度極高。同時在交付過程中還會涉及大量不同的品牌廠商、三方供應商以及屬地服務商,需要推動社會商家庫存信息的數字化鏈接和全渠道庫存的數字化共享,實現“萬倉合一”“萬單合一”,才能有效釋放數字化的價值。
沿供應鏈發展路徑,帶動產業勢能
“明確了以‘供應鏈’為切入點布局工業互聯網之后,京東工業以采購供應鏈和備件供應鏈為核心選擇了兩大核心物資領域——工業品和工業設備,通過推動供應鏈數智化來精準匹配供需雙端需求、連接廠內外資源,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高效配置。”紀豐偉介紹道。
在工業品領域,京東工業不斷沉淀總結、打造了 “四個數字化”核心能力——商品數字化、采購數字化、履約數字化和運營數字化。在商品數字化方面,京東工業持續打造墨卡托標準商品庫,通過統一產業鏈的“話語體系”解決目前產品參數混亂、行業屬性不全等問題;在采購數字化方面,則推出了多元產品矩陣,為全量企業提供專屬采購解決方案;在履約數字化方面,推出了前置倉、移動倉等多種基礎設施,確保“最后一公里”交付質量;在運營數字化方面,通過智能結算、智能客服、金融服務等配套服務保障供應鏈落地,打造數字化服務閉環。
今年以來受不確定性增加的外部環境影響,供應鏈出現了大量的堵點、卡點,部分行業也因此遭受了較大損失。那么借助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應用,下一步可以在產業發展模式等方面發揮哪些作用呢?
對此,紀豐偉認為,伴隨著工業互聯網平臺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供應鏈的效率和韌性都能得到大幅提升。
一方面,企業能夠快速構建覆蓋全國的尋源能力,加速將供應鏈升級為供應網,這樣在遭遇突發情況時能夠迅速找到替代方案,大幅提升供應鏈的抗風險能力。
另一方面,工業互聯網平臺還能夠打通品牌廠商、第三方供應商以及屬地服務商資源,結合可行性、成本、時效等多維度自動決策最優價值交付路徑、優化資源配置效率,有效降低供應鏈的綜合成本。
最后,紀豐偉表示,未來,京東將進一步發揮供應鏈方面的優勢,促進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和生態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