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先進生產力,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是優化要素資源協同配置、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我省要充分考量自身獨特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立足實際、精準發力,不斷優化“四鏈”深度融合舉措,推動要素資源整合集聚、融通互補和協同發展,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大動力。
強化頂層設計,創新體制機制
創新體制機制、促進部門聯動,是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要積極完善“四鏈”融合協調機制,推動教育、科技、工信、財政等部門在政策制定、項目實施、資源分配等方面協同發力、形成合力。針對“四鏈”融合不同環節和需求,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工具包,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金融支持、人才引進等有力有效政策舉措,激發創新鏈活力、補齊產業鏈短板、強化資金鏈保障、夯實人才鏈根基,幫助企業突破發展瓶頸,推動產業加快升級。
優化創新生態,激發創新活力
促進“四鏈”深度融合,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優化創新生態是重要保障。河北要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機遇,進一步強化區域協同創新,主動對接京津創新高地,打造“研發在外地、轉化在本地”的創新模式,實現跨區域資源互補與成果共享。大力推動產學研深度耦合,鼓勵龍頭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共建實驗室或創新中心,圍繞關鍵技術、核心技術開展攻關,促進創新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優化配置。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對成功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項目給予資金獎勵、稅收優惠等政策扶持,激發創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加強數字化賦能,提升產業智能化水平
加快數字化轉型,是實現“四鏈”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徑。一方面,要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網絡,搭建跨部門、跨區域數據共享中樞,整合創新鏈科研數據、產業鏈生產數據、資金鏈交易數據及人才鏈流動數據,通過區塊鏈與隱私計算技術實現安全互通,打破“數據孤島”,實現“四鏈”有效融合。另一方面,要積極應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廣AI質檢、數字孿生工廠等,實現生產流程可視化與精準管控,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以數字技術引導產業朝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通過產業鏈升級促進技術、資本、人才等要素有機融合。
健全評估體系,增強金融服務能力
資金鏈為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提高金融服務效率和水平,是實現“四鏈”深度融合的關鍵。要探索建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動態監測平臺,圍繞資金鏈活躍度、與產業發展適配性等核心指標,搭建融合評估模型,并將動態監測結果與評估反饋緊密結合,形成閉環管理機制。比如,針對效能較低或服務滯后的資金鏈環節,及時調整資金分配策略,優化資金使用流程,拓寬融資渠道;針對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痛點,創新信貸模式,推出“科技貸”“人才貸”等專項信貸產品,有效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精準匹配不同企業的融資需求。同時,可設立“四鏈”融合專項基金,對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實行“一鏈一策”精準支持,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
對接發展需求,優化人才供給
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要著力破解人才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資金保障需求脫節問題,構建動態化、精準化、協同化的人才機制,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基礎。以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金融服務等需求為錨點,構建分層培養體系,打造多層次、復合型的人才梯隊。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產業需求—高校專業”聯動調整機制及“訂單式”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推動人才供給與產業升級精準對接。不斷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制定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著力營造尊重人才、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強化人才激勵機制,通過薪酬、股權、榮譽激勵等方式,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