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十四五”時期,我國鋼鐵工業在結構調整、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數智化轉型、低碳化發展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積極進展,但是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較,與鋼鐵強國的標準相對照,我國鋼鐵工業仍然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環節。“十五五”時期,推動我國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須瞄準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增強能力建設,加快結構調整,加速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加快國際化經營步伐。
一、“十四五”時期鋼鐵工業發展的主要成效
(一)產能優化取得積極成效,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
“十四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繼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順應消費需求結構升級的變化趨勢,加快淘汰落后鋼鐵產能和低端產品,鋼鐵產能得到有效控制,產業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十四五”前3年,我國累計退出落后鋼鐵產能超過1.5億噸。“十四五”前4年,全國粗鋼和鋼材的年均增速分別為-1.1%和1.1%,均遠低于“十三五”期間5.9%和5.1%的年均增速,總量控制成效明顯。同時,鋼鐵工業的結構優化取得明顯進展。以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不銹鋼為例,從2020年至2024年,我國不銹鋼產量從3013.9萬噸增長到3944.1萬噸,增長了30.9%,不銹鋼產量占全國粗鋼總產量的比重從2.83%提高到3.92%,提高了1.09個百分點。
(二)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滿足國民經濟需要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十四五”期間,在國家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升級的雙重推動下,我國鋼鐵企業加大了對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的投入力度和開發強度,高強汽車用鋼、高能效硅鋼、高性能不銹鋼、高品質軸承鋼“、手撕鋼”、筆尖鋼、“蟬翼鋼”、齒輪鋼等一批鋼鐵新產品實現了全球首發。以寶武集團和鞍鋼集團為例,“十四五”以來,寶武集團成功開發出大廢鋼比低碳汽車板、低碳家電板,成功交付了某項目安注箱關鍵設備用全球最寬的18MND5鋼板;鞍鋼集團自主研發生產出殷瓦合金ANi36(也稱“因瓦合金”)、非調制工藝生產高強度包裝用鋼帶、高強度鐵路耐候鋼等創新產品。這些鋼鐵新產品不僅精準契合用戶對產品質量和低碳環保的迫切需求,更通過個性化定制工藝與全生命周期綠色設計,打造出兼具高性能與可持續特質的創新解決方案。在持續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的加持下,我國鋼鐵工業滿足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的能力不斷提高。2024年,我國鋼材整體自給率上升到108.0%,比“十三五”末的2020年提高5.4個百分點。
(三)“三化”技術得到推廣應用,產業數智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
“十四五”以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發展,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鋼鐵生產運營業務快速融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三化”技術)在鋼鐵工業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鋼鐵企業特別是大中型鋼鐵企業已經廣泛采用MES、ERP等信息化系統,鋼鐵企業中“黑燈工廠”呈現出蓬勃向上發展態勢,智能化示范工廠和智能制造優秀場景不斷增多。截至2024年底,我國鋼鐵工業已有32個智能制造示范工廠、69個智能制造優秀場景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廠”“智能制造優秀場景”。這些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和智能制造優秀場景涉及到數字孿生工廠建設、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工業技術軟件化應用、工藝數字化設計、智能倉儲、市場快速分析預測、物流實時監測與優化、資源動態組織、供應鏈采購動態優化、供應鏈智能配送與動態優化、供應商數字化管理、精準配送、質量精準追溯、產供銷一體化,智能協同作業、人機協同作業、智能在線檢測、產線柔性配置、車間智能排產、工藝流程/參數動態調優、自動巡檢、精準作業派工、物料實時跟蹤、精益生產管理、智能維護管理、設備運行優化、先進過程控制、產品質量優化等鋼鐵產業鏈供應鏈各個環節和各個方面,標志著我國鋼鐵工業數智化轉型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四)降碳減排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推廣應用,產業低碳化發展取得新進展
“十四五”以來,在國家“雙碳”戰略推動下,我國鋼鐵工業持續推進清潔生產、特別排放限值、綠色工廠建設、錯峰生產等重大舉措,活性焦脫硫脫硝一體化、高爐煤氣精脫硫、無組織排放管控一體化等節能減排降耗技術在鋼鐵企業特別是大中型鋼鐵企業中得到廣泛應用,低碳冶金技術路徑探索取得新突破,鋼鐵工業環保技術設施、排放績效與管理水平大幅提升,行業綠色低碳化發展邁出新步伐。截至2024年末,我國鋼鐵工業已有171家鋼鐵企業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評估監測,覆蓋的粗鋼產能約7.21億噸,超低排放改造覆蓋產能占總量的61%,較“十三五”末提升37個百分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間,全球首個工業級別2500立方米富氫碳循環氧氣高爐在八鋼投運,全球首例120萬噸氫冶金示范工程在河鋼取得成功,國內首套百萬噸級氫基豎爐在湛江鋼鐵點火投產,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技術在鋼鐵領域加速落地。
二、當前鋼鐵工業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自主創新能力還存在短板,部分高端鋼材依賴進口
“十四五”期間,我國鋼鐵工業雖仍保持著規模領先,但原始創新、基礎創新和共性技術創新能力仍顯著落后于日本、德國等鋼鐵強國。2024年,我國鋼鐵行業研發投入強度不足1.5%,遠低于日本新日鐵(3.2%)、德國蒂森克虜伯(3.8%)等國際鋼鐵巨頭的水平,基礎研究投入占比更低于0.3%。這種投入差距直接導致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受制于人:核心工藝裝備進口依賴度仍達35%,連鑄機結晶器、高精度軋機軸承等關鍵部件80%依賴進口;在特種合金領域,國產高溫合金材料持久強度僅為國際先進水平的60%—70%,超純鐵素體不銹鋼夾雜物控制精度相差1—2個數量級。在2024年我國進口的681萬噸高端鋼材中,90%集中在航空航天用超高強度鋼(屈服強度≥1800MPa)、核電站用耐輻射鋼(中子吸收截面<2b)、深海油氣田用耐蝕鋼(H2S耐受濃度>5000ppm)等尖端領域。這些進口產品單價高達12022元/噸,是同期出口鋼材均價的2.2倍,凸顯我國在材料基因工程、極端環境模擬等基礎研究領域的滯后。
(二)低碳綠色技術的研發應用還不充分、不全面,產業綠色低碳化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盡管我國鋼鐵工業“十四五”期間在綠色轉型中取得一定進展,但技術應用的深度與廣度仍顯不足。截至2024年底,全國仍有約15%的產能能效未達基準水平,部分中小型鋼鐵企業因資金壓力和技術壁壘,改造進程滯后。從碳排放數據看,2024年我國鋼鐵工業碳排放總量仍高達18億噸,占全國碳排放量的15%,噸鋼碳排放1.8噸,較歐盟先進企業(約1.2噸)差距顯著,距離2050年0.4噸的目標更需跨越技術代際鴻溝。顛覆性技術如氫冶金、全氧冶煉等低碳前沿技術仍處于試驗階段,研發明顯滯后于國際先進水平。
(三)產業鏈供應鏈存在薄弱環節,產業韌性和自我發展能力還有待提高
我國鋼鐵工業雖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產業鏈條,但關鍵節點的脆弱性日益凸顯,產業安全面臨系統性挑戰。在產業鏈上游,我國鋼鐵工業的資源保障能力特別是鐵礦石資源供應保障能力還亟待提高。“十四五”以來,在鋼鐵產量基本穩定的情況下,我國鐵礦石進口量依然持續處于高位,進口依存度依然居高不下。2024年,我國鐵礦石進口量達到12.36億噸,比上年增長4.9%,鐵礦石進口依存度高達80%,且80%以上來源于澳大利亞和巴西,進口來源單一。在國際鐵礦石貿易高度集中的格局下,我國鋼鐵工業在上游的鐵礦石供應鏈上蘊含的風險極大。2024年進口鐵礦石價格最高觸及138美元/噸,直接提升我國鋼鐵工業原料成本逾2000億元。在產業鏈下游,我國多數鋼鐵企業的產業鏈延伸的深度和廣度明顯不足,服務型鋼鐵制造業和圍繞著鋼鐵產業的多元化業務發展明顯滯后。當前,發達國家的鋼鐵企業的業務收入構成中,圍繞著鋼鐵主業發展起來的服務型制造和多元化業務收入已經占到其企業營業收入的半壁江山,而我國鋼鐵企業除寶武集團等少數企業外,多數鋼鐵企業精深加工和服務型制造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還很不充分,產業鏈價值鏈的延伸和多元化程度還存在明顯不足。2024年,我國鋼材深加工比例僅為25%,服務型制造占行業收入的比重只有12%。這種狀況既制約了鋼鐵企業本身的發展壯大,也不利于整個鋼鐵工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三、“十五五”時期推動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
“十五五”時期,推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安全可控、清潔低碳、集約高效、國際競爭力強的現代化鋼鐵產業體系,必須在能力建設、結構調整、低碳技術開發應用、國際化經營等方面有新作為、出新舉措。
(一)雙管齊下,增強能力建設,提高產業發展韌性
一方面,要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和鼓勵鋼鐵企業加大設備更新和技術創新特別是基礎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快鋼鐵工業公共服務創新平臺和創新中心建設,積極營造產學研用一體的協同創新生態,盡快提升鋼鐵企業的技術、工藝和產品的研發能力和研發水平,消除制約鋼鐵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技術創新能力短板。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制度優勢,組織多方力量集中攻克低碳冶金、潔凈鋼冶煉、薄帶鑄軋、高效軋制、基于大數據的流程管控、節能環保等關鍵共性技術,以及先進電爐、特種冶煉、高端檢測等通用專用裝備和零部件的瓶頸制約,形成自主可控的技術標準體系。
另一方面,要加強資源保障能力建設。要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建立穩定可靠的多元化原料供應體系。既要加快建立健全集“找礦、建設、運營”為一體的全生命周期鐵礦石戰略保障機制,加大鐵礦石“基石計劃”的實施力度,鞏固擴大國內鐵礦石的產能和供應能力。同時,要積極加強開發海外鐵礦資源的能力建設。要利用“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日益被國際社會接受的有利條件,以經濟援助和技術支持為基礎,加強與鐵礦石資源富集的國家和地區在鐵礦石資源的勘查、開采、冶煉方面的國際合作,鼓勵和支持中國礦產資源集團與國內大中型骨干鋼鐵企業加大對海外鐵礦石資源的股權投資,擴充國外權益礦資源,增強我國鋼鐵工業在國際鐵礦石貿易中的話語權。
(二)繼續加快結構調整步伐,優化產業結構
一要繼續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堅持總量控制原則,進一步健全完善基于效益、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的鋼鐵產量調控政策,嚴格落實產能置換、項目備案、環評、排污許可等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嚴格執行不允許任何地區以機械加工、鑄造、鐵合金等名義新增鋼鐵產能的既有政策。二要繼續優化鋼鐵產業布局。鼓勵重點區域提高淘汰標準,加速淘汰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工藝和設備。引導鋼鐵冶煉項目依托現有生產基地集聚集約發展,優化產業布局結構,提高鋼鐵工業的產需地區匹配水平。三要繼續推動行業兼并重組。要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包括在細分市場中具有主導權的專業化鋼鐵企業進一步加大兼并重組力度,打造形成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進一步提高鋼鐵產業集中度,進一步優化市場結構。
(三)加快綠色低碳推廣應用,提高產業低碳化水平
建立健全碳效對標體系,堅持源頭治理、過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結合,加快推進氫基直接還原、富氫熔融還原等非高爐煉鐵技術攻關,研發源頭生物質減碳、過程富氫降碳、末端CCUS固碳的全過程低碳冶煉新工藝、新技術,推動現有高爐開展富氫碳循環氧氣高爐低碳冶金技術創新,加快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高效熱泵、新型儲能、氫能、工業余能等一體化開發利用,加強鋼鐵工業與電力、建材、化工等行業耦合發展,推動鋼鐵副產物如煤氣、高爐礦渣、鋼渣等資源化利用,加強高強高韌、耐蝕耐磨、節能節材等產品設計研發和生產。同時,還需順應我國鋼材蓄積量增加、社會廢鋼資源將越來越豐富的趨勢,有序發展電爐煉鋼,積極穩妥提高電爐煉鋼占比。
(四)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產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抓住“一帶一路”建設深入推進的機遇,進一步加大“走出去”開展國際化經營和進行國際化產業布局的力度,在做好風險評估和風險防控預案的前提下加大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對我國持友好態度的國家與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的國家投資設廠力度,適時適地布局一批海外鋼鐵生產建設項目,加大優勢鋼鐵產能輸出力度,推動鋼鐵工業從“產品出海”轉向“產業生態出海”,構建有利于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生產力布局格局,為我國鋼鐵工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