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在彩云之南的紅河畔,一場靜悄悄的數智革命正在上演。中國移動以網絡為筆、技術為墨,在鐵路交通、海關口岸、教育沃土與萬畝梯田間勾勒出數智化轉型的鮮活圖景。當泛亞鐵路東線的列車穿越滇南群山,當河口口岸的智能閘機吞吐貨流,當鄉村小學的屏幕亮起智慧之光,當哈尼梯田的水影倒映著數據漣漪,紅河州正以數智為翼,飛向更加遼闊的發展新境。
鐵路動脈:數智賦能交通網絡升級
昆玉河鐵路如一條灰色的綢帶,從昆明蜿蜒至中越邊境的河口口岸。這條泛亞鐵路東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已完成從“交通走廊”到“信息動脈”的華麗轉身。2025年4月15日,隨著最后一座5G基站在玉河段隧道群啟動,中國移動實現了昆玉河鐵路全線4G/5G專網覆蓋,車廂內平均下載速率達200Mbps,直播卡頓率下降90%。
在昆明到紅河的C552次列車上,中國移動云南公司紅河分公司網絡部無線網維護工程師李天帥向工信智媒體記者現場測試5G網速,結果是下行速率最高達到了676Mbps,上行達到了52Mbps。據介紹,昆玉河鐵路玉河段正線全長 282.675km,隧道 67 座共計 154.003km,隧道比達到 54.48%。為實現5G高速覆蓋,中國移動云南公司創新采用了“超級小區”網絡規劃模式,通過多RRU聯合將相鄰小區合并,像一條無形的絲帶將信號無縫串聯,有效減少了高速移動中的業務切換。而比薩天線新型建設方案則如精準的信號畫筆,通過天線姿態調整技術,讓波束主投影與鐵路線路完美重合,確保了隧道群等復雜地形的連續覆蓋。2025年4月15日,玉河段(玉溪-河口)完成全線專網覆蓋,5G網絡順利延伸至河口口岸,累計建設5G基站656個,全線開通后車廂內平均下載速率達200Mbps。
如今這條連接中越的鐵路線上,往來兩國的旅客時時刻刻享受著5G高速網絡。據云南移動工作人員介紹,目前昆玉河鐵路沿線18個車站、32個重點村鎮同步實現網絡深度覆蓋,惠及超200萬旅客及沿線居民。當搭載著中越游客的列車駛入站臺,5G網絡如同無形的推手,讓跨境流動更加便捷高效。 這條“信號通暢”的鐵路,正悄然重構著邊境地區的時空格局——曾經需要數小時的通關流程,如今在數字技術加持下縮短至分鐘級;偏遠村鎮通過鐵路Wi-Fi接入電商平臺,將梯田紅米、熱帶水果銷往全國。中國移動用通信網絡編織的數字網格,讓滇南邊境從地理末梢變為開放前沿。河口口岸作為中越邊境云南段最大的陸路口岸,截至目前,今年出入境人員已突破200萬人次,達到202.4萬人次,同比增長24.8%;今年以來從河口口岸入境的越南旅游團達1.06萬個,人數超12萬人次。
口岸智治:科技重構邊境貿易生態
河口北山國際物流園區是河口對越口岸里規模最大、功能最完備的海關監管區域,占地達535畝。云南河口北山國際貨場工作人員介紹說,園區采用智慧化管理,主要實現口岸物流可視化、AR全景可視、融合指揮、口岸一站式通關、車底智能查驗、電子圍欄、視頻查驗一站通、5G智能單兵查驗等功能。數據呈現于監控指揮中心,中心基礎設備包括大屏、中屏、小屏聯動展示,裝飾裝修、機房、網絡、安全及機柜配套等部分。
記者在河口口岸通關處看到,一輛輛集裝箱卡車正有序通過智能查驗通道,一臺車底掃描小車正來回穿梭在車底查驗。河口邊檢站政治處宣傳民警趙國驍介紹說,這臺有著“火眼金睛”車底掃描小車可以快速識別車底是否藏匿物品,特別是在晚上的時候,能夠高效精確識別判斷。同時,電子圍欄勾勒出海關監管區域的虛擬邊界,一旦有人員越界,系統立即發出聲光報警;5G智能單兵查驗設備通過實時回傳的高清影像,讓查驗人員在指揮中心即可完成貨物抽檢。中國移動為口岸搭建的數字化服務平臺,實現了報關、查驗、繳稅等全流程線上化,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成為現實,極大的提升了通關效率。
中國移動的智慧口岸解決方案,將河口口岸打造成智能化數字海關的典范。中國移動云南公司河口分公司總經理方添介紹說,為了實現河口口岸的智慧化,中國移動不僅提供5G專網及數據專線,還為此專門配備建設了河口分公司IDC機房——這個全省首個具備數據托管能力的縣級機房,配備雙電保障系統和三級等保安全體系,如同口岸的“數字保險柜”。如今河口口岸通關效率提升40%,更通過數據共享促進了海關、邊檢、稅務等部門的協同治理,讓中越邊境貿易的“鋼鐵駝隊”在數字軌道上跑得更快更穩。
教育新芽:數字技術點亮邊陲課堂
河口城區國門小學的教學樓里,陶炳思涵正在用視頻通話機和父親通話,報告自己在學校的學習情況。這樣的畫面每天在該校的“61520”關愛平臺上演——中國移動安裝的視頻通話設備,已為1089名學生架起了家校之間的親情專線。
作為河口城區國門小學的負責人,楊宇從對“61520”關愛平臺發揮的作用大為認同。楊宇說,“61520”關愛平臺對留守住校孩子幫助最大,有了“61520”關愛平臺,孩子們可以隨時和父母親人聯系,對孩子們學習成長發揮了重要作用,架起了學校、家長、師生之間溝通到橋梁。
這所位于中越邊境的小學,現有學生1696人,其中不少是父母在鄰國務工的留守兒童。中國移動在全國首創的”61520”平臺,集親情溝通、心理疏導、安全防護等六大功能于一體。當陶炳思涵按下話機上的綠色按鈕,不僅能與父親視頻通話,平臺還會智能分析通話時長和頻率,一旦發現溝通異常,便會觸發心理預警。
在解決了留守兒童家校溝通的問題后,楊宇更希望將“61520”兒童關愛平臺在幫助孩子們在智能學習,校園的智能管理上發揮到最大的作用。如今“61520”兒童關愛平臺已在云南454所學校啟用,累計接入視頻通話機4133部,電話亭117個,智能學習資源覆蓋一至九年級,惠及留守兒童14000人。自平臺建設以來,得到了云南省領導和教育主管部門、民政部門的高度認可,“61520”兒童關愛平臺已成為云南中小學生“智慧守護神”。
在“61520”兒童關愛平臺發揮智慧守護力量的背后,有著河口縣近兩年來全力建設的教育光網項目的巨大的功勞。 2023年,中國移動承建的教育光網項目實現了“萬兆光纖到學校,千兆光纖進教室”的網絡升級。中國移動采用的全光以太網組網方式,將教育局IDC機房的核心交換機與各校的全光交換機串聯,形成一張無縫覆蓋的教育數字網絡。學校無需單獨建設互聯網出口,統一由教育專網提供安全防護,如同為全縣師生筑起一道數字防火墻。
梯田密碼:數字技術守護千年農耕文明
元陽縣的哀牢山脈間,1300多年歷史的哈尼梯田如層層銀鏈掛在山間。清晨的薄霧中,在中國移動物聯網的覆蓋和支持下,部署的傳感器正在稻田里悄然工作——土壤濕度傳感器埋在泥中,實時回傳的數據顯示當前濕度為68%;水質監測儀漂浮在溝渠中,pH值7.2的數值剛上傳至管理平臺;無人機掠過梯田上空,紅外攝像頭捕捉著稻魚鴨共生系統的動態。
這是元陽縣數字哈尼梯田項目的日常場景。在中國移動的支撐配合下構建的動智慧旅游立體化監測系統,集成GIS、遙感、云計算等技術,為梯田打造了“一張圖”管理體系。世界遺產哈尼梯田元陽管理委員會監測中心負責人孫智飛在監控中心輕點鼠標,屏幕上立即呈現出某片梯田的三維模型,點擊任意地塊即可查看土壤、水質、作物生長等數據。
孫智飛介紹說,哈尼梯田作為歷經1300多年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系統,以其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的獨特結構,被列為世界遺產。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對哈尼梯田的保護與傳承面臨諸多挑戰。在此背景下,世界遺產哈尼梯田元陽管理委員會積極探索創新保護方式,借助中國移動的網絡和技術優勢,推出哈尼梯田智慧旅游立體化監測系統和元陽梯田遺產區數字監管平臺。通過將現代數字思維和技術深度融入哈尼梯田保護的全過程,實現了數字化應用與哈尼梯田保護的有機結合,讓數字技術成為助力哈尼梯田生態系統保護的有力武器。
中國移動云南公司元陽分公司總經理李華說,作為通信行業的領軍者,中國移動為元陽縣數字哈尼梯田項目筑牢高速、穩定的數據傳輸生命線。依托5G網絡低時延、高帶寬的特性,梯田重點區域部署的傳感器、攝像頭等監測設備得以實現24小時數據實時回傳;物聯網技術與通信網絡的深度融合,更讓梯田生態環境、水利設施、農作物生長等關鍵數據實現智能感知與精準傳輸。這張覆蓋全域的優質通信網絡,不僅是項目各環節高效運轉的基石,更是推動傳統農耕文明與現代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助力哈尼梯田可持續發展及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
在全福莊村委會黨支書記、主任盧衛明的眼中,中國移動搭建的5G數字鄉村平臺,不僅為全福莊村梯田保護提供數據支撐,更助力傳統農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平臺打造的“鎮、村、組、戶”四級網格體系,將全村4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劃分為21個網格,網格員通過手機APP即可上報梯田保護情況。
而“移動康養”平臺則為山區村民架起了連接優質醫療資源的數字橋梁。記者在全福莊村采訪的時候,正巧遇到CGTN欄目組正村里拍攝,來自昆明的醫生現場為村民義診,一臺智能機器人實時為村收提供咨詢,智能健康終端正在為老人測量血壓,數據實時上傳至縣醫院的數據庫;行動不便的患者通過電視端預約掛號,即可與三甲醫院專家進行視頻問診。
夕陽西下,哈尼梯田的水面倒映著晚霞,也映照著田埂上的5G基站。當古老的農耕文明遇上現代數字技術,一場關于傳承與創新的實驗正在滇南大地悄然進行。中國移動用通信網絡和智能應用,為千年梯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無人機巡田代替了傳統望哨,大數據分析優化了農耕時序,電商平臺讓梯田紅米走向全國。在數智化的浪潮中,哈尼梯田不僅是世界文化遺產,更成為傳統與現代共生的典范。
數智向新:邊疆發展的移動答卷
從昆玉河鐵路的信號覆蓋到河口口岸的智能查驗,從邊境小學的親情連線到哈尼梯田的云端守護,中國移動在紅河州的數智化實踐,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長卷,描繪著邊疆地區的發展新貌。當5G網絡穿透滇南的群山,當AI算法融入哈尼人的農耕智慧,當教育專網連接起中越邊境的課堂,數智化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生活方式的革新。
在八條半小組這個因滇越鐵路而得名的邊境村落,中國移動部署的5G基站讓曾經閉塞的小山村成為”網紅”打卡地。村民們在無邊泳池邊直播梯田風光,房車營地的旅居者通過高速WiFi與家人視頻,平安鄉村的監控系統為邊境安全筑起數字防線。“現在游客多了,村里的農家樂收入比去年翻了一番”,八條半村黨總支書記林貴東說。
云南移動河口分公司政企客戶中心云產品及服務經理李洪班介紹說,為助力河口邊境特色村發展,中國移動云南公司河口分公司2023年在河口八字河村開通了5G基站,升級移動網絡,增加基站接入終端數量,擴大基站容量,確保了當地居民無線通信順暢,同時,對當地有線網絡進行光纖全覆蓋和千兆寬帶升級,為當地旅游發展、帶貨直播等鄉村振興產業提供便利條件。如今優質的網絡不僅方便國內游客、越南“網紅”來此直播、發布短視頻宣傳村莊,讓村莊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吸引更多游客前來,也為當地旅游小鎮、帶貨直播等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促進村民增收致富,推動了八條半小組經濟的騰飛,成為當地旅游發展的強大“助推器”。
而在全福莊村的村級指揮中心,“數智全福莊”平臺的大屏上正滾動顯示著民生數據——2024年排查化解矛盾糾紛6起,化解率100%;移風易俗節約資金19.34萬元;為“一老一小”提供幫助7件次。這些數字背后,是中國移動通過技術賦能,讓邊疆鄉村實現了從“人治”到“智治”的轉變。
夜幕降臨,紅河岸邊的燈光次第亮起。想起星光籠罩下的哈尼梯田,想到古老的水網與現代的通信網絡在夜色中交織書寫著邊疆地區數智化發展的新篇章,記者不禁感嘆,在這片充滿生機的紅土地上,中國移動用技術的溫度和網絡的廣度,讓數智化不僅是冰冷的代碼,更是觸手可及的幸福。從鐵路到口岸,從校園到梯田,每一個數智化場景都是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回應。當泛亞鐵路的汽笛聲與哈尼族的山歌聲在數字時空中交匯,紅河州正以數智為翼,飛向更加開放、更具活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