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在全球人工智能發展浪潮中,我國正以獨特的"雙輪驅動"模式實現跨越式發展。一方面,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能級躍遷;另一方面,豐富的應用場景加速技術商業化落地。這種"技術創新"與"場景落地"的雙重突破,正在重塑我國在全球AI競爭格局中的地位。
人工智能十大趨勢,呈現產業全景圖
近日,Gartner發布了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十大趨勢,Gartner高級首席分析師費天祺表示:“中國在AI研發和部署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包括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技術,并且正憑借強大的設計、工程能力和日益完善的生態系統推動AI行業快速前進。中國的AI行業及相關生態系統涵蓋了IT基礎設施、數據、人才、安全和模型工程創新,在實現高效資源利用的前提下推動了大語言模型(LLM)及其他應用的快速發展。這些變化構成了今年中國AI十大趨勢的核心主題。”
據了解,Gartner發布的我國人工智能(AI)十大趨勢為:
1,開放式GenAI模型:自2025年1月DeepSeek獲得廣泛關注后,對模型進行開源已成為我國超大規模云和AI提供商的普遍做法,促進了合作與創新。
2,“自建”策略傾向:企業傾向于自主開發而非購買AI解決方案,通過靈活部署模型、結合專有業務知識及深度融合企業運營環境(如現有系統集成),預計到2028年,企業對AI開發技能的需求將增長50%。
3,代理型AI:代理型AI被用于優化業務流程、提升運營效率,預計到2028年33%的企業軟件將包含該技術(2024年比例不足1%)。
4,節儉型AI:通過減少芯片和算力消耗提供高性價比解決方案,適應我國城鄉發展差異。
5,工程化能力:強調AI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維護性,推動技術落地。
6,協作式AI防御體系:我國AI技術的加速落地產生了AI安全與風險管理需求,未來將通過多維度安全措施保障AI系統安全。
7,快速增長的AI人才:我國快速發展的AI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未來我國將發展成為全球AI人才培養和部署的領軍者。
8,無處不在的AI:我國充滿活力的數字生態系統為AI的全面普及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目前AI技術已滲透到社會各領域。
9,包容性AI生態系統:AI生態正朝著高度碎片化卻又包容并蓄的方向演進,各大科技巨頭在競爭中又展開戰略合作,共同構建起一個層次豐富、相互關聯的AI生態體系。
10,從數據到AI的生態系統:企業的關注點從單純打造先進的AI模型,轉向優化支撐模型運行的數據資源,將數據治理與AI技術深度融合,推動智能化轉型。
這些趨勢并非孤立存在,它們是對我國AI發展現狀的深度洞察與凝練。
應用落地成果豐富,賦能千行百業
從研發實力上看,我國已在多個AI關鍵領域嶄露頭角。以大模型為例,目前我國已有433款大模型完成備案并上線服務。在ChatbotArena榜單上,DeepSeek和騰訊混元已經挺進前十。開源模式在國內AI發展中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開放式GenAI模型趨勢下,自2025年1月DeepSeek引發關注后,超大規模云和AI提供商紛紛選擇開源,使得開發者能基于現有模型針對不同行業定制開發,極大地促進了合作與創新。Gartner預測到2026年,中國50%的AI產業生態將基于開放式GenAI模型構建,開源正成為推動中國AI技術普及與創新的重要引擎。
在產業應用層面,AI已深度滲透到各個行業,助力產業智能化轉型。制造業中,AI的應用率雖目前約為11%,但預計未來將以年均46%的復合增長率快速提升,到2025年末,智能制造市場規模有望達萬億級別。農業領域同樣在AI技術的助力下煥發出新的生機,AI技術推動著精準化、智能化和規模化發展,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63%。服務業更是AI技術的重要應用陣地,目前,生成式AI(AIGC)用戶規模超2.49億,在醫療領域,國產大模型DeepSeek已在全國近90家三甲醫院部署,覆蓋臨床決策、病歷質控、影像分析等多應用場景。
此外,企業對于AI技術的自主掌控意識也在不斷增強。隨著數字化轉型深入,眾多企業傾向于“自主開發”AI技術,而非單純依賴購買。開放和低成本技術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自建”意愿。一些大型制造業企業通過自主研發AI實現生產流程智能化優化,提升了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Gartner預測到2028年,中國企業對AI開發技能的需求將增長50%,凸顯企業對自主掌握AI核心技術的重視與迫切需求。
Gartner發布的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AI)十大趨勢,呈現了我國AI產業發展的全景圖。展望未來,我國AI產業將繼續沿著可持續、高效益的路徑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應用的不斷深化,我國AI產業必將在全球AI格局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