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_欧美日韩福利视频_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_午夜小视频网站

首頁 >> 產業 >> 產業 >> 正文
效率時代,一群中國青年的“發明家精神”
  • 工聯網
  • 2025年9月17日 21:11

工聯網消息(IItime)

效率時代,一群中國青年的“發明家精神”

對于戴森設計大獎的參賽者來說,重要的不是當下獲得的名次,而是個人潛能如何得以激發,并匯聚一股力量,從而塑造全新的社會未來圖景。

2024年7月,新加坡牛車水地鐵站,人工智能手語虛擬助手SiLViA正用手語為一位聽障乘客“指路”。“舞指科技是第一個在地鐵站做這件事的!”SiLViA手勢流暢,表情生動,聯合設計者程思睿的驕傲溢于言表。

三年前的那個夏天,他每天出現在同一家咖啡廳,從早坐到晚,從6月坐到8月,只為破解手語翻譯的核心技術。

手語翻譯閉環誕生后,便“一直在做迭代”,2022年,舞指科技團隊決定參加戴森設計大獎(The James Dyson Award),“希望跟產品設計的同學有更多深入的交流,幫助我們不斷優化產品”。

主修工業設計的席桑榆,也帶著她設計的脊柱側彎支具Airy參加了同年的戴森設計大獎,但令她沒有想到的是,三年后,郵箱里仍不時跳出這樣的來信:“我的女兒有脊柱側彎,非常需要你的產品”“愿不愿意一起合作”“能不能借用這個設計”……

Airy的設計初衷源于席桑榆一次偶然的發現!氨M管很多患者因為佩戴痛苦而放棄,但不知道為什么脊柱側彎支具的設計大概50年沒有什么改變了!

困惑也發生在兒時的陳培鴻身上!案忻皶r,我吃的藥是把爸媽的成人藥片掰開,手工掰的藥能保證藥效嗎?為什么沒有專為兒童設計的藥片?”

大學學習制藥工程后,陳培鴻便認真思考起精準用藥的問題。八年后,他和團隊帶著AI-3D藥物制造研發平臺出現在2025年戴森設計大獎的舞臺上,平臺不僅能精準打印兒童劑量的藥片,也能“刻”出有盲文的藥,那是他在實驗室里暢想已久的畫面:視障患者用指尖輕觸盲文標識,便能準確知曉劑量和用法,獨立服藥。

在一個追求效率和即時滿足,將“長期主義”視為某種過時浪漫的時代,一群中國青年,選擇了一條更慢、更“笨”、更長的發明之路。

他們都是戴森設計大獎的參賽者,在這里,重要的不是當下獲得的名次,而是個人潛能如何得以激發,并匯聚一股力量,從而塑造全新的社會未來圖景。

余英時在《“創新”與“保守”》一文中,引用愛因斯坦對一群孩子們說的話:“我們共同創造出永恒的東西,這便是我們這些會死亡的個人所以成就不朽的唯一方式。”

在效率崇拜的時代洪流中,這種“發明家精神”能成為我們立身于此的砥柱嗎?它仍是成就不朽的路徑嗎?

看見“看不見的人”

席桑榆仍然清楚地記得那個香港女孩的故事。

“她上中學的時候,因為實在受不了戴支具的疼痛,就再也沒有戴過,去做了脊柱側彎手術。但它其實是一個非常殘忍的手術,把鋼釘打進脊柱里面,在中間再穿一根鐵絲,強行把脊柱勒直!毕S苡洃浻壬,2021年做脊柱側彎患者調研時,這個女孩告訴她,雖然手術已經三四年了,但到現在還是會經常背痛。

為了真正理解患者的體驗,她買了一個二手的脊柱側彎支具,“我只穿了一天,無法想象下一次會碰它是什么時候,真的非常重、非常不透氣。如果整個青春期要承受這樣的東西,再加上身體的變化、學習的壓力……”得知約四分之三的脊柱側彎患者是青春期的女性,這種強烈的共情成為了她設計脊柱側彎支具的起點,“有一種很強的召喚”。

效率時代,一群中國青年的“發明家精神”

脊柱側彎支具Airy設計草圖

發明的原點,往往始于“看見”,始于對他人需求的真正關切。

2019年,人工智能專業的大一新生程思睿,和一群朋友出去玩時,發現有一位朋友全程沉默,沒有參與任何聊天。后來他才得知,原來是因為遺傳性聽力障礙,讓朋友無法融入日常的“正常”交流。根據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中國約有2780萬的聽力殘疾人口,常常因“聽不見”而成為生活中“看不見的人”。

“當時我們就想,能不能用什么方式來幫助他們?”得知導師的實驗室正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合作項目,舞指科技團隊和導師說了AI與無障礙結合的想法,“得到了很大的支持”。程思睿回憶,因為人工智能需要高質量的精確數據,當時最大的困難就在于手語數據匱乏。

為了采集更多的數據,舞指科技團隊跑殘聯、聾人協會,整合校內志愿者,集體學習手語,提升技術能力!笆终Z是空間語言,它用表情、身體的姿態動作來表達特定的情緒,是非常有意思的。”對聽障群體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程思睿開始研究如何用AI“翻譯”手語。

效率時代,一群中國青年的“發明家精神”

舞指科技的AI&手語教學走入聽障學生的課堂

如果說“看見”是第一步,那么對真實問題的追問,對解決問題的堅持,讓發明得以顯現雛形。

“為什么孩子只能服用掰開的成人藥片,而沒有專門為他們設計的藥物?”未被解答的童年之問,卻成為了陳培鴻成長的一條線索。長大后,他了解到很多小孩因用藥不當或劑量不準而出現健康問題,學習藥學,也讓他從專業角度意識到人的個性化需求與目前藥品生產技術之間的矛盾。

“為了普適性,滿足治療的基本需求和經濟效益,藥廠沒辦法為你定制生產藥品,否則成本高得可怕,所以其實是缺乏技術來滿足精準用藥!彪S著研究的深入,陳培鴻受到被廣泛應用于需求定制的3D打印技術的啟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拿它來做藥品?把3D打印真正應用到個性化藥品的開發。”

效率時代,一群中國青年的“發明家精神”

3D打印的藥品

用創新的發明設計改變當下,幾乎是戴森設計大獎所有參賽作品的共性。

自2016年進入中國以來,戴森設計大獎已激勵超過2萬名中國大學生參與,他們用發明家的目光“看見”那些易被忽略的需求,以發明家精神提出了超過3500份創新解決方案。

理想與現實的博弈

發明之路,從來不是坦途,尤其在當下將效率奉為圭臬的時代,發明往往像一場拉鋸戰:理想召喚前行,現實卻層層設障。外界對速度和成果的強調,常讓長期打磨的發明顯得“不合時宜”。

面對幾乎50年不變的傳統支具設計,席桑榆一個人用了八個月時間,調研患者、咨詢醫生,設計出支具原型后,又聯系當地兒童醫院,根據青少年患者的實際反饋完成了最終設計。

“把醫療器械設計得美觀,也是可及性的一部分,是屬于設計師的職責。”八個月后,席桑榆帶著不僅可根據患者生長發育調節,還可選擇顏色“隱形”的Airy,參加戴森設計大獎,并獲得了國際二十強、美國賽區冠軍。

“戴森設計大獎給了很多曝光上的支持,讓更多人看到了脊柱側彎支具的設計!币矠橄S軒砹寺摵蟿撌既说难,“團隊有軟件工程師、三甲醫院的醫生、港科大的教授,我自己肯定組不出這么好的團隊!

2023年3月,席桑榆回國投入到Airy的創業中,為了進一步提升脊柱側彎支具的性能,真正實現臨床應用,她和伙伴甚至跑去德國尋求專業合作,然而遭遇了對方的謝絕。與此同時,團隊資金也無法支持他們自己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五年期的臨床試驗,Airy因現實因素不得不暫時被擱置。

“至少這一次我們的設計也被‘看見’了,直到上個月我都還能收到詢問合作的郵件。”這個項目給許多在此領域深耕的團隊留下了啟發,席桑榆也并未因此半途而廢,而是繼續投入到設計工程的學習中,為下一次做準備。

效率時代,一群中國青年的“發明家精神”

席桑榆持續收到詢問有關Airy合作的郵件

在理想與現實的博弈中,陳培鴻也曾一度想過放棄。

2018年,成為藥劑學的碩士研究生后,陳培鴻投入到3D打印技術的藥物研發應用中!拔蚁M軌蚋鶕业南敕ㄔO計藥片,從而推動‘千人一藥’向‘一人一藥’的轉變!苯涍^三年的技術積累,他決定與合伙人組建團隊,設計AI-3D藥物制造研發平臺。

但當2023年8月,團隊終于做出第一代demo進行合作試用時,卻遭遇了令人沮喪的反饋:這機器怎么這么傻、這么大,而且成本又高、效率又低,你的東西能掙錢嗎?你們能活下去嗎……面對效率和短期收益目標的一系列拷問,陳培鴻也陷入自我懷疑:“要不算了,要不等到五年、十年后,再跟著其他人一起做。”

在拉鋸之中,陳培鴻在2024年報名參加了戴森設計大獎,希望通過平臺讓更多人知道他們對于“精準用藥”的設計理念與堅持!八幤费邪l是時候迭代,考慮個性化設計了。”

雖然因為研發平臺仍處于demo階段,那一年團隊沒有激起任何水花,但這次參賽并未讓陳培鴻萌生放棄的念頭,反而在參賽的過程中汲取很多其他團隊的經驗。“科研的道路很長,但每一步都算數,我們要敢于在無人區開路,把科研成果變成真正可以改變社會的力量。”

即使是開路之后,也仍面臨從發明到商業化過程中的重重挑戰。

2022年獲得戴森設計大獎國際八強,舞指科技如愿吸引了大量產品設計的成員加入,組建了一個真正的國際化團隊。但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作為一個無障礙公司,怎么去實現自己的經濟價值?”程思睿直言不諱地說,很多投資人并不推薦偏向無障礙的創業,這個問題直接決定了公司能否持續發展。

好在,經歷了好幾輪的失敗和迭代,舞指科技在無障礙和商業價值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得以讓智能手語翻譯產品真正落地現實生活場景,為聽障人士提供無障礙服務。

2023年,舞指科技與新加坡地鐵新捷運SBST達成合作,為全新加坡的地鐵站提供手語播報服務。2024年7月,雙方合作開發的手語虛擬助手SiLViA成功“空降”新加坡牛車水地鐵站,成為真正有潛力改變世界的產品。

程思睿覺得他們是非常幸運的!鞍l明家往往面臨的,大部分是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做的就是相信,在努力之下一定能找到正確的方向,而不是經歷一兩次的失敗就打退堂鼓!

效率時代,一群中國青年的“發明家精神”

在地鐵站投入使用的人工智能手語虛擬助手SiLViA

 何以“不朽”?

米蘭·昆德拉曾在他的作品《不朽》中發問并回答:“在攝影機時代,不朽的特質是否有所改變?我無需遲疑就可以回答:根本的特質,不變;因為鏡頭本身的無形本質早在鏡頭發明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同樣地,在效率時代,發明家精神仍是不朽的,因為其本質早在效率時代之前就已經確立了——用創新改變當下,用發明驅動未來。

從碩士到博士,陳培鴻八年時間的科研“長跑”仍在繼續,“我的研究課題一直圍繞個性化藥物開發展開”。他們團隊的AI-3D藥物制造研發平臺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現在,它可以很精準地把特定劑量、特定釋放行為的藥品打印出來,而且可以做一些復雜功能的設計和小批量制造。”陳培鴻的語氣溢滿希望,“它更像一個產品,而不是設計。”

于是,他帶著更加成熟的產品再度挑戰戴森設計大獎!拔覀円蚕M柚荣,得到設計界專家評委對產品提升的建議!

這一次,在2025年戴森設計大獎中國大陸賽區頒獎儀式暨十周年特別活動現場,評委宣布了陳培鴻的作品AI-3D藥物制造研發平臺奪得亞軍;冠軍和季軍分別是Pureco免水沖生態戶廁系統——聚焦中國寒旱區的公共衛生問題,以及ScolioDetect——一種可快速穿戴的青少年脊柱側彎監測設備。

效率時代,一群中國青年的“發明家精神”

2025年戴森設計大獎中國大陸賽區三強團隊及其作品,從左起分別是冠、亞、季軍

“如果最后能進入全球賽,還可以把藥物個性化生產的理念帶向全球,那對于我們以后的全球商業化也是有幫助的!标惻帏櫾O想,未來取藥就像去快遞驛站取快遞一樣,每個社區都有一個分布式制造中心,“每個人都可以在這里拿到符合自己治療需求的精準藥品”。

在陳培鴻心中,發明家精神意味著“科技平權,科技普惠”。他們團隊正與醫院合作推動3D打印延遲釋放制劑在清晨高血壓精準控制中的應用,也在同步推進用于改善多發性硬化癥的藥物的小批量制造!安恢皇莾和,還有視障群體、罕見病患者,我們的核心目標是解決精準用藥、個性化用藥的問題,我們做這件事是為了未來去投資!

陳培鴻的分享,觸動了同樣在為無障礙的未來努力的程思睿。

本科畢業后,程思睿前往同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攻讀碩士,也在同步負責舞指科技手語大模型的技術迭代!艾F在在第三代,可以支持中、英兩種語言輸入,中國、新加坡、美國三國的手語輸出!倍@正是他們從2019年開始,持續采集354種語言和手語數據,解析突破1000種動作數量的階段性成果。

在新加坡地鐵站落地手語播報服務,只是他們的第一站!拔覀兿M汛蠹壹显谝黄,打造一個無障礙平臺,使用不同手語的聾人都可以享受無障礙服務!痹谖柚缚萍嫉墓倬W,寫著他們發明的愿景——打造全球聾人的“巴別塔”。

“如果企圖把發明的過程略去,那你是無法和用戶共情的,可能方案解決70%的問題就打住了。”席桑榆始終堅信,發明家精神是亙古不變的,好的設計一定要把自己完全交給這個問題,“沒有做到100%的沉浸,我很難給自己一個滿意的交代。”

參加戴森設計大獎和創業的經歷讓她重新理解了設計的含義!耙郧拔抑皇菃渭兊叵氚延脩敉袋c解決好,但是現在,我會考慮得更加復雜,思考設計要如何進入商業生態環境中,因為我們創造的每一樣東西,都與周圍的人和事息息相關。”

席桑榆透露,畢業后她和朋友也在合作開發一個情感輔助機器人的AI應用。用發明設計解決問題,對她來說始終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我還是很想要再次跳進這樣一場冒險里。”

“在無人問津處播種,在萬眾矚目前生根!标惻帏檶⑦@句指引他們在科研之路上拓荒前行的話寫進他們路演時的演示文稿,“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效率時代,一群中國青年的“發明家精神”

自2016年進入中國以來,戴森設計大獎已收到超過3500份創新解決方案

十年前,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40年前對青蒿素及其抗瘧疾效果的研究發現,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并未覺得榮譽來得太晚,只是把它當作一件意外的禮物,其無謂名利的科研精神鼓舞了無數中國青年。

而自2016年進入中國以來,戴森設計大獎也已走過了十年的歷程。十年間,中國青年參與競賽的心態也在悄然轉變——正如屠呦呦的工作被國際科學界認可經歷了漫長的40年,對于戴森設計大獎的參與者們來說,名次只是瞬間,真正長久的是被大賽點燃的那束光。它照進個人,也照向未來,把零星的靈感匯聚成一張藍圖。

戴森設計大獎也十年如一日地扶持著青年發明者;顒蝇F場,戴森教育及公益項目亞太區負責人柯炎秀介紹了與中國高校合作開展的工程教育項目,以進一步賦能本土創新人才培養,驅動未來發明家:旨在幫助學生構建“需求-技術-工程”全鏈路能力的東北大學跨學科項目式創新課程,以“產品創新、智能技術集成、原型制作與優化”為核心的廣東工業大學跨學科課程。

效率時代,一群中國青年的“發明家精神”

戴森教育及公益項目亞太區負責人柯炎秀

從賽事平臺到教育實踐,戴森設計大獎在中國走過的十年歷程,亦是中國青年踐行發明家精神的生動側影。在一個追求效率和即時回報的時代,他們用行動回應了時代的挑戰,也提醒著我們:真正改變世界的,始終是對他人的真切關懷,對解決真實問題的恒久堅持。

發明家精神從未朽滅。

編 輯:劉艷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