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2024年3月20日,由信通傳媒·通信世界全媒體主辦,工聯網承辦,中國通信企業協會虛擬運營分會協辦的“2024移動轉售產業生態發展大會”在四川省南充市舉辦。
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業務與網絡研究部主任張大坤發表了以“隱私號業務監管政策分析”為主題的演講,詳細介紹了我國目前隱私號業務的發展情況及監管政策分析。
什么是隱私號業務?據張大坤介紹,隱私號業務即號碼保護服務業務,是指受企事業等相關單位委托,為用戶臨時分配“中間號”代替用戶真實號碼,并利用公用電信網實現和用戶之間的話音、短消息等功能,減少用戶真實號碼在相關單位提供服務過程中信息泄露風險的一項業務。隱私號業務屬于toB業務。根據委托單位的服務訂單生命周期為用戶臨時分配號碼代替真實號碼,號碼實名登記到委托單位,不同訂單/用戶共用號碼池。具有長期穩定綁定關系的小號或工作號,不屬于該業務范圍內。
據了解,目前我國隱私號業務日均訂單量至少為3億,主要應用于快遞、外賣、網約車等行業。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我國快遞企業全行業日均訂單量超4億單,日均號碼保護面單超2億;外賣、即時配送訂單超過400億單,日均訂單量約為1億,頭部企業美團、餓了么兩家市場份額約為行業的90%,且均使用了隱私號業務,日均訂單量約為9000萬;截至2023年10月,網約車訂單達8.09億單,日均訂單量約為2600萬。
盡管隱私號業務發展已遍及全國,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但隱私號業務的未來仍面臨著多重挑戰。在張大坤看來,隱私號業務當前仍存在四方面主要問題,一是業務范圍不清晰,易和違規業務混淆。如以以手機號作為中間號,導致實名制無法落實;和主叫號碼真實傳送要求沖突,導致業務無法正規開展。
二是經營主體不明確,責任界限不清。隱私號業務參與經營主體多,各方分工職責不明確,業務管理混亂,企業主體責任難以得到落實,易被用于騷擾、詐騙電話等,不利于業務的健康發展,甚至給電信網絡安全帶來較大隱患。
三是業務不易識別,號碼容量不能滿足業務長遠發展需求。基礎運營商手機號碼、移動轉售企業號碼、95號碼、運營商業務代碼均有用于該業務,用戶無法判斷來電號碼屬性,當號碼綁定期超期無法撥叫時,易引發用戶的不理解。該業務對號碼資源需求量巨大,當前市場上采用“手機號+分機號”的方式緩解資源需求,不符合我國編號計劃規范要求。
四是缺少符合業務特點的配套管理和維護措施,服務質量無法保障。為有效利用號碼資源,在很多應用場景中,中間號可以高度復用,常因涉嫌高頻呼叫被誤判攔截。
“對于隱私號相關業務方責任義務、技術能力、人員素質、管理機制都要提出要求,同時也需要建立一套技術監管手段”談及隱私號業務的長足發展,張大坤建議道。
首先,應用平臺提供方為商用試驗的對象主體,應從業務資質經驗、技術能力等多方面確定開展試驗的準入要求。其次,對于隱私號碼號資源,具備申請條件的應用平臺提供方和業務使用方都可申請;最后,圍繞隱私號業務要建設一套以“以網管網”為核心目標,貫穿業務/碼號申請、碼號使用、業務發展、規范管理、服務保障等全流程的“一體化監管平臺”,實現高效電信服務及監管。
“在合規發展的基礎上,作為to B業務,隱私號業務應該在語音業務和短消息業務基礎上繼續升級通信需求,未來我們應支持隱私號開通視頻通話、5G消息、5G新通話等新型通信業務。”張大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