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工業領域中小企業作為實體經濟“毛細血管”,其數字化轉型既是應對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必然選擇,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新型工業化的核心路徑。
為深度解讀政策紅利、剖析行業痛點、挖掘標桿案例,工信智媒體·工聯網決定發起“中小企業數轉專題”,探究從“單點改造”到“全鏈共生”的企業數轉升維邏輯,為中小企業提供可復制的轉型方法論。
本期專訪邀請到了北京華信瑞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CEO宋莉華,探究中小企業從“單點改造”到“全鏈共生”的數字化轉型升維邏輯。
轉型緊迫性:從“可選項”到“必選項”
當前,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中小企業適應數字經濟時代、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舉措。隨著全球數字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已不再是中小企業的“可選項”而是關乎生存與發展的“必選項”。在這一背景下,如何科學評估轉型的緊迫性就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這一問題,宋莉華提出了三維評估框架。首先是外部環境,需關注競爭對手是否借助數字化搶占市場或提升用戶體驗,客戶行為是否已全面向數字渠道轉移,以及新興技術是否在顛覆行業發展。其次是內部痛點,如運營流程是否效率低下、成本過高,數據孤島是否導致決策遲緩,老舊設備或系統是否阻礙創新。最后是未來機遇,要思考企業現狀能否滿足客戶對個性化、實時性的新需求,能否利用數據和技術開拓新業務或新模式。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國家層面將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高度。通過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政策支持體系,形成了“補資金+樹標桿”的雙輪驅動模式。具體而言,中央財政支持百城試點覆蓋數萬家企業,通過設備補貼、云服務券等降低轉型成本,并對專精特新、規上、小微企業分類施策,有效破解了企業“不敢轉”的難題。
與此同時,市場機制也在發揮重要作用。通過“強鏈條+搭平臺”激活不會轉的內在動能。鏈主企業帶動上下游統一標準改造,工業互聯網平臺輸出低成本解決方案,集群園區規模化提供數字工具,形成資源共享的生態。“政策紅利與市場機制互補互促,構建了可持續發展路徑,讓數字化轉型在中小企業中深扎根、廣結果。”宋莉華講到。
共性需求與行業分化: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雙軌策略
對于資金有限的中小企業來說,平衡短期投入與長期收益是數字化轉型中的關鍵問題。宋莉華指出,短期投入是企業生存的基礎,長期收益是企業繁榮的關鍵,兩者并非對立,而是相互依存。企業應根據自身遠景目標,合理配置資源,將資源分配到最能產生短期效益和長期價值的項目上。例如,對于一個處于成長期的企業來說,可以將一部分資源投入到產品研發中,以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同時將另一部分資源用于市場推廣,以實現短期的銷售增長。
這種資源分配策略能夠兼顧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需求,但在實際落地時,中小企業往往面臨著更為復雜的決策環境。例如,在數字化轉型中,中小企業既有共性需求,也存在行業特性差異。宋莉華認為,共性上,企業普遍追求通過數字化實現“降本、增效、獲客、提升客戶體驗、增強業務韌性”五大核心目標,但同時受限于資金和人才,強烈要求見效快、易上手、投入可控。
在把握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共性需求的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不同行業的中小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重點、路徑和模式上存在著顯著差異。
具體來看,制造業聚焦生產設備聯網、過程透明化與供應鏈協同;零售業核心在渠道融合與精準營銷;服務業重在優化服務流程與客戶觸點管理;批發貿易則突出高效連接上下游與復雜訂單物流處理?傮w呈現“小步快跑、痛點優先、務實求效”的鮮明特點。
不難發現,在各行各業積極探索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一些大型企業憑借雄厚的資金、先進的技術以及充足的人才儲備,已經在數字化的道路上高歌猛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中小企業在這一轉型浪潮中卻顯得有些步履維艱,面臨“不愿轉、不會轉、不敢轉”的深層矛盾,其背后是資金、技術、人才等多維制約,那么該如何破解這種系統性困境呢?
對此,宋莉華認為應分三步走:一是轉意識。思想決定行動,企業領導要轉變認知觀念,認識到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二是轉模式。數字化將對傳統企業的經營模式進行革新;三是轉組織。數字化轉型將對中小企業的部門規劃、人才結構進行調整,需要形成與企業數字化發展相適應的組織結構。中小企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由于資金、人才和認知的欠缺,數字化落地較為困難。不過,就長遠目標來看,中小企業數字化勢在必行,可以采取輕量嵌入、小步快跑、迭代發展的方式加快融入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從而提升自身競爭力。
鏈主與集群:生態協同的“雙引擎”
鏈主企業作為產業鏈的“領頭羊”,正日益成為推動全鏈條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力量。據了解,鏈主企業通常具有強產業鏈整合和引領帶動能力,在技術、標準、市場等方面具有較強話語權和影響力。那么,作為鏈主企業該如何將這種影響力轉化為實際的轉型動能呢?
宋莉華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鏈主企業需從兩方面發力:首先,要通過明確的戰略引領,設定全鏈條轉型愿景,并將轉型標準納入合作門檻;其次,鏈主企業需要通過數據共享、標準輸出、技術賦能,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升級,形成“示范—跟隨—協同”的鏈式轉型路徑,從而驅動整個供應鏈網絡的價值重構。
除了鏈主企業的縱向牽引,橫向的集群協同同樣至關重要。區域產業集群作為產業鏈協同的空間載體,其數字化轉型不僅依賴單個鏈主企業的引領,更需要構建共享共治的數字化基礎設施體系。這種共享機制能夠顯著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避免重復建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從而提升整個集群的創新活力和抗風險能力。
據宋莉華介紹,產業集群包含企業、政府、園區、技術服務商等多方主體。區域產業集群共享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核心在于共建開放平臺、普惠關鍵資源、創新協同機制。通過政府引導、多方共建區域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云計算中心和共性技術服務中心,提供如設備聯網、算力租賃、工業軟件、數據服務等基礎能力。其關鍵在于建立市場化運營、標準統一、安全可信的共享機制,實現從單打獨斗到生態共贏的躍升。
然而,無論是鏈主牽引還是集群賦能,最終落地仍需企業自身突破瓶頸。對廣大中小企業而言,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挑戰在于如何從零散的“工具應用”層面,躍升至企業級的“戰略能力”高度。
這要求企業必須將數字化深度融入其發展的基因與骨髓之中。一是需要公司高層的堅定戰略引領,驅動全盤變革;二是要打破部門壁壘,重構敏捷組織和治理機制;三要將數據視為核心資產,建立治理體系并培育數據驅動價值;四是要升級人才結構,培養復合型數字技能人才。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覆蓋戰略、組織、文化、技術、人才、運營和生態的全方位深度變革,需要持續的投入和決心,最終使數字化成為驅動業務增長與創新的核心引擎。
面向未來,中小企業推進數字化轉型需要秉持清晰的認知、采取精準的策略并保持持續的進化力。率先完成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必將在新質生產力的賽道上搶占先機,實現從“小而美”到“專而精”再到“大而強”的跨越式發展。那么中小企業未來如何進一步加速落地數字化轉型呢?
對此,宋莉華認為要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推進:一是要搭建線上管理系統,推動設備數字化、流程線上化;二要利用數據要素驅動業務數字化;三要應用一些低風險、低成本、強擴展性的SaaS產品,實現數據集成使用;四是充分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實現企業數據聯通集成、可視化和智能分析,提升企業管理決策水平;五要依托龍頭企業的平臺能力實現數字化賦能;六要完善配套措施,壯大數字化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