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日前印發《電子信息制造業2025—2026年穩增長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其中提出到2026年,預期實現營收規模和出口比例在41個工業大類中保持首位。
《行動方案》指出,電子信息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產業,是穩定工業經濟增長、維護國家政治經濟安全的關鍵領域。《行動方案》旨在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激發產業內生動力,提振產業發展信心,保持電子信息制造業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為工業經濟穩增長提供有力支撐。
《行動方案》明確,2025年至2026年主要預期目標包括,規模以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加上鋰電池、光伏及元器件制造等相關領域后電子信息制造業年均營收增速達到5%以上。到2026年,5個省份的電子信息制造業營收超過萬億元,服務器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75英寸及以上彩色電視機國內市場滲透率超過40%,個人計算機、手機向智能化、高端化邁進。
圍繞上述目標,《行動方案》針對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深化構建高質量供給體系;促進國內外市場暢通經濟循環,深挖需求潛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三方面,細化16項舉措。
具體來看,《行動方案》提出,要促進人工智能終端邁向更高水平智能創新,推動智能體與終端產品深度融合,制定人工智能終端智能化分級方法和標準,鼓勵各地推動人工智能終端創新應用;深入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鼓勵金融機構圍繞電子信息產品發展消費金融業務。強化技術和產品形態創新,提振手機、電腦、電視等傳統電子產品消費;加大CPU、高性能人工智能服務器、軟硬件協同等攻關力度,開展人工智能芯片與大模型適應性測試。適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各地已建基礎設施運營管理水平,強化服務器、芯片和關鍵模塊的兼容適配等。
此外,《行動方案》提出要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問題成立專項工作組,搭建行業管理部門、地方政府部門、協會商會、企業和科研事業單位溝通協作平臺,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平臺資源,為企業發展紓困解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