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2025年,我國5G工廠建設迎來里程碑式突破。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國累計建設5G工廠數量已達1260個,形成"數量擴張+質量提升"的雙重發展格局。這一成就標志著我國"5G+工業互聯網"戰略進入規模化應用與深度融合的新階段,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注入強勁動能。
我國5G工廠建設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跨越式發展道路。
2019年,隨著我國5G商用牌照正式發放,制造業率先成為5G技術落地的重要試驗場。2020年,工信部發布《“5G+工業互聯網”512工程推進方案》,拉開了5G工廠建設的序幕。當時,全國僅有不到20個5G工廠試點項目,大多停留在概念驗證階段。
轉折點出現在2023年。隨著5G技術成熟和成本下降,5G工廠建設進入快車道。數據顯示,當年新建5G工廠數量超過400個,同比增長高達150%。到2024年上半年,全國5G工廠建設數量突破1000個大關。如今,1260個5G工廠已經覆蓋全部41個工業大類,在國民經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從地域分布看,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區成為5G工廠建設的先行區,這三個區域占總數的65%以上。中西部地區也在加速追趕,四川、湖北、陜西等省份紛紛布局特色產業5G工廠,目前逐步形成了“東部領跑、中部崛起、西部跟進”的梯度格局。
而分行業來看,電子設備制造業占據總數的25%,位列第一。在這類工廠中,5G技術實現了高精度生產線的實時監控和調整,產品良品率提升明顯。裝備制造業以20%的份額位居第二。以三一重工、徐工集團等企業建設的5G工廠為代表,實現了大型裝備的遠程運維和個性化定制。原材料行業占比18%。寶鋼、鞍鋼等鋼鐵企業通過5G技術實現了廢鋼AI判定、無人天車控制等應用,在危險環境中替代人工操作。此外,在電力、港口、紡織等領域也在加速跟進,5G工廠逐步展現出強大生命力。
當前5G工廠建設正在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未來5G工廠也將朝著更加智能、更加融合、更加開放的方向發展。
一方面,技術融合將更加深入。5G與人工智能、邊緣計算、數字孿生等技術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向“智能+”時代邁進。預計到2027年,50% 的5G工廠將實現數字孿生應用。
與此同時,應用場景將持續拓展。從單一工廠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形成5G+工業互聯網生態圈,實現跨企業、跨地區的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將廣泛應用。
此外,產業生態將日趨完善。設備商、運營商、平臺商、應用開發商等各方主體將共同構建開放合作的產業生態,為制造企業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
1260座5G工廠,是中國制造寫給未來的一封“家書”——它讓“人口紅利”升級為“數據紅利”,讓“8小時流水線”進化成“24小時自進化智能體”。當燈塔連成星河,世界將再次看見:新型工業化的大船,正從中國港口鳴笛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