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_欧美日韩福利视频_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_午夜小视频网站

首頁 >> >> 政策 >> 正文
吉林省委書記黃強:以新型工業化推動吉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
  • 工聯網
  • 2024年12月27日 08:30

工聯網消息(IItime)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內在要求。吉林是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把提升全產業鏈水平作為主攻方向,盡快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我們堅持胸懷“國之大者”,扛穩維護國家“五大安全”重要使命,錨定建設制造強國目標,盡吉林所能服務國家所需,奮力譜寫新型工業化的吉林篇章,一步一個腳印地把習近平總書記為吉林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美好現實。

一、推進新型工業化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制造強省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帶領全國人民堅持不懈探索工業化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新時代新征程“為什么推進新型工業化”“推進什么樣的新型工業化”“怎樣推進新型工業化”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黨對工業化的規律性認識,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從工業發展規律看,工業化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產業結構變動現象,是工業生產活動取得主導地位的發展過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階段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具體到工業戰線就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進入新時代新征程,我國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而復雜的變化,決定了新型工業化必須是以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具有世界“時代特質”和中國“國情特質”的工業化。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吉林,在走出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上實現新突破!靶隆笔翘厣、“型”是范式。我們將積極探索科技創新、制度變革、產業轉型、要素集聚、協同融合、環境承載等路徑,為推進新型工業化貢獻吉林方案。

從科技競爭邏輯看,科技創新是工業化的根本動力,工業化競爭的核心是科技競爭,只要科技革命不停步,工業化競爭就不會停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當前,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全球技術權力爭奪和秩序構建日趨復雜。要充分發揮人文科教大省優勢,下好創新先手棋,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唯有科技突破才能實現產業突破和經濟能級躍升,才能牢牢掌握創新主動權和發展主動權。我們將全力推動重大創新平臺創建、重大科技專項創設,深化“校地、院地、央地”合作,強化科技創新政策供給,構建舉全省之力有組織攻關核心技術的新機制,努力形成一批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貢獻吉林智慧。

從高質量發展范式看,我國特有的國情決定了推進新型工業化不能照搬西方發達國家“串聯式”發展范式,必須追求同時滿足科技水平高、生產效率優、經濟效益好、產業韌性強、生態破壞少等條件的“并聯式”發展范式,更加突出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把建設制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新型工業化的競爭是企業之間的競爭,也是產業之間的競爭,更是產業鏈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吉林,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做實做優做強。吉林已進入工業化中后期,我們將瞄準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積極部署未來產業,努力構建具有吉林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范式,為推進新型工業化貢獻吉林力量。

從綠色發展理念演進看,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的理念,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綠色發展”模式,超越了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二元對立”,蘊含著先進生產力的意蘊,也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題中之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綠色低碳是現代化產業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經濟已成為全球產業競爭的“制高點”,綠色發展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依托東北的生態環境和生物資源優勢,發展現代生物、大數據等新興特色產業。吉林生態資源得天獨厚,“以綠生金”大有可為。我們將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加快發展綠色制造,打造綠色供應鏈,構建綠色制造體系,不斷提高低碳產業在工業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持續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推進新型工業化貢獻吉林經驗。

吉林將把推進制造業“智改數轉”作為工業領域的“一號工程”,開展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和未來工廠創建,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標桿示范。

從全面深化改革維度看,改革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一招,變革傳統工業體系、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是必須打贏的關鍵戰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新型工業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推進新型工業化,需要激發政府、企業、社會等各方面的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產業模式和企業組織形態變革,健全提升優勢產業領先地位體制機制等。新型工業化是解決我國工業化發展至今積累的代表性問題的“金鑰匙”,通過改革全面提升工業化水平,是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的當務之急。要把改革的著力點放到制約生產力發展的突出問題上,更加聚焦深層次問題,扭住關鍵重點,取得實質性突破。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系統謀劃推進新型工業化改革各項舉措,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打通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難點堵點,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順暢流動,充分激發市場主體的動力活力,更好應對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深度調整等風險挑戰,為推進新型工業化貢獻吉林實踐。

二、奮力走出一條具有吉林特色優勢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推進新型工業化,事關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習近平總書記對吉林寄予厚望,我們將逐項對標對表,搶抓發展機遇,實施重點行動,創造性地抓好落實。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發展。吉林“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資源豐富,必須聚焦產學研融通創新的難點發力,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吉林將實施高等教育“百億工程”和高校辦學條件改善工程、編制補充工程、申博工程,三年內統籌整合100億元教育經費,優化調整高校學科,支持超常規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急需的學科專業;強化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發展需求協同銜接,支持高校聯合行業領軍企業前瞻性布局未來技術學院和專業特色學院;完善緊缺人才培養定制班和現代產業學院管理機制,聯動推進就業招生培養;深化高校全鏈條適配優質企業對接機制,支持省屬高校對標一流、蓄勢賦能,支持吉林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實施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落實企業R&D投入引導計劃,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揮好重點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創新聯合體作用,推動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和獨角獸企業普遍與高校院所聯合建立創新平臺,提升企業科技創新主導地位。搭建產業創新載體,爭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吉林布局,建設省氫能產業綜合研究院和長白山、三江、吉光3個省級實驗室等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建立更科學的科研人員薪酬制度,擴大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擴大“科創專員(科創副總)”選派規模,激發科研人員參與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讓一部分科技工作者依靠優秀成果轉化富起來。建立“高精尖缺”人才服務“一事一議”機制,創新接軌國際頂尖人才職稱評定機制,落實好人才安居、子女入學等獎勵政策,支持更多科技人才融入經濟主戰場。

推進制造業“智改數轉”。以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賦能新型工業化是大勢所趨,必須乘“數”而上、駕“云”蝶變。吉林將把推進制造業“智改數轉”作為工業領域的“一號工程”,開展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和未來工廠創建,打造一批智能制造標桿示范,用三年左右的時間推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一輪“智改數轉”。加強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建設,引育各類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發展壯大,打造產業生態一條鏈、數據協同一張網、應用服務一平臺的“一鏈一網一平臺”賦能生態。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動通信網絡技術儲備,推動大模型、大數據、AI等技術應用,率先在長春、吉林等地區開展更高速率寬帶接入試點,建設制造業數字化能力中心,培育“產業大腦”數實融合新型產業生態。

推進工業結構優化升級。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是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一體三面”,必須統籌兼顧、一體推進。吉林將重塑傳統產業優勢,推動傳統汽車產業向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轉型,加快長春市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建設,大力開展氫燃料汽車研發和示范應用。推動傳統化工產業“減油增化”,實現精細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轉型。推動傳統裝備轉型智能“新裝備”,鞏固提升電氣裝備等領域優勢。推動傳統農產品加工與食品產業延長產業鏈條,打造現代化生產加工基地。打造新興產業支柱,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優化碳纖維產品結構,全力拓展應用場景,推動新材料產業躍升高端前沿。推動風能、太陽能及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高占比用能”替代,大力發展氫基化工和分布式能源、微電網、多能互補等智慧能源。推動生物醫藥、現代中藥、高性能醫療器械等產業發展,培育醫學、醫藥、醫養新生態。豐富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牽引推動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搶抓未來產業機遇,發展壯大耐心資本,超前布局人工智能、新型顯示、新型儲能、生物制造等新賽道,搶占發展主導權。

推進制造業集群培育。集群化發展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路徑,必須有效增強產業鏈的水平分工和供應鏈的垂直整合能力,不斷提升產業發展質效。吉林將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梯次培育行動,重點培育1個產值超萬億元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2個產值超千億元國家級碳纖維和玉米生物工程制品集群,7個產值超千億元省級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集群,到2030年,產業集群產值達到整個工業經濟總量的85%。推動產業強鏈韌鏈,完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應用和保險補償政策,推動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項目等建設,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建設高水平產業園區,推動龍頭企業牽頭建設配套產業園,適度超前部署標準廠房、固廢處置、金屬表面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服務平臺,增強對產業的適配性。依托省級及以上經濟開發區、高新區等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推進汽車產業、新材料等基地加快建設,促進要素集聚,提升承載能力。

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快推動產業綠色發展勢在必行,必須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塑造與氣候、生態和諧共生的新型工業化。吉林將深入開展節能減碳,大力推動重點行業能源消費低碳化,建設重點領域能源管控系統,探索建立園區級、行業級、城市級能源大數據平臺,提升能量流、碳足跡等追溯分析能力。推進“綠電+消納”創建,加快推廣零碳產業園區試點配套建設增量配電網模式、自帶負荷配套新能源消納模式、新能源直供模式和孤網運行模式,打造綠能產業示范園區。健全綠色制造體系,探索開展綠色工廠試點,積極培育“零碳”示范工廠,推動優勢企業實施綠色伙伴式供應商管理。發展綠色產業和循環經濟,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和產業循環式組合,促進企業、園區、產業集群間能源互濟、鏈接共生和資源共享。

推進企業梯度培育。吉林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必然靠實體經濟夯實新型工業化發展根基。吉林將深入實施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加快省屬國有企業布局優化和重組整合,支持中國一汽創建世界一流企業、支持吉林化纖創建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梯度培育工程,搭建集合技術研發、數字化轉型、融資等服務的中小企業服務資源池,促進更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茁壯成長。完善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政策舉措,引導集群頭部企業和產業鏈“鏈主”企業建設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現代產業鏈園區,帶動中小企業深度融入產業鏈,形成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產業鏈供應鏈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

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互促共興、融合發展是提升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整體效能的必然要求,各產業間必須協同布局、形成良性互動。吉林將積極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聚焦新型工業化體系構建需求,加快發展引領型生產性服務業和支撐型生產性服務業,提升專業化、多元化、高端化服務供給能力。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探索開展服務型制造示范遴選活動,打造一批國家級、省級示范企業、示范項目和示范平臺,探索開展應用標準的試驗驗證。推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做好機械制造、醫藥保健、食品工業、遺址遺跡、能源利用等工業資源轉化利用,依托數字技術加快培育一批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提升產業產出效益和附加值。

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新型工業化向縱深推進

推進新型工業化涉及方方面面,必須加強整體謀劃、上下聯動、橫向協同,小切口、大縱深推進各項改革,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全面提升工作效能。

健全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完善黨委(黨組)統一領導、政府負責落實、企業發揮主體作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健全加快制造業發展領導小組工作職責,擰緊責任鏈條,提高履職能力,培育更多懂新型工業化的領導干部,營造有利于推進工作的良好氛圍。

堅持“四化同步”。堅持新型工業化主導,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實施“數據要素×”行動,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加入國家數據開放互聯試點,為新型工業化插上“數字翅膀”。推動新型工業化與新型城鎮化良性互動,堅持以城聚產、以產興城、產城聯動,促進產業集群建設、城市群布局、人口分布相銜接,打造長春都市圈,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新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拓展農業生產供應鏈、精深加工鏈、品牌價值鏈,推動農產品加工業精細化發展,提升農業裝備技術水平,更好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

強化要素保障。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實施優化分時電價政策,壓減社會物流成本。推行“綜合查一次”改革和行政檢查執法備案智能管理,全覆蓋推廣“我要執法”App,規范涉企行政檢查行為。健全“辦不成事請找我”等機制,推行政策直達、免申即享,構建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新模式,促進資金、人才、數據等各類要素持續流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化工業。樹牢為企業服務理念,開展要素成本摸底,暢通訴求收集反饋渠道,幫助企業排憂解難、降低運行成本。

推動開放合作。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支持企業積極發展外貿新業態、拓展國際市場,讓更多吉林裝備、吉林技術、吉林服務“走出去”。依托長吉圖等國家級開發開放重點平臺,辦好東北亞博覽會等重要活動,吸引更多外資投向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強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度融合,努力形成高水平開放合作新格局。

注重安全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密切關注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知識產權保護、數據安全、科技倫理、“智能鴻溝”等新問題,完善法規,強化預警,加快補短,守住底線,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筑牢安全屏障。

編 輯:程琳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