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當全球制造業在工業4.0浪潮中重塑筋骨時,工業互聯網平臺被寄予了撬動產業變革的厚望。而樹根互聯——這個誕生于中國工程機械巨頭三一重工血脈的科技企業,從2016年破繭而出便站在聚光燈下:背靠千億級工業場景,手握自主可控的根云平臺,更以連續五年入選Gartner魔力象限的資質,成為國際舞臺中國工業互聯網代表。
工業互聯網的“天之驕子”,從誕生就自帶光環
2016年,三一重工基于工程機械領域的數字化實踐,正式孵化出樹根互聯。作為國內最早布局工業互聯網平臺的企業之一,其核心團隊大多來自三一重工的數字化部門,自帶制造業基因與技術沉淀。
2017年根云平臺發布,它是首個由中國本地化工業互聯網企業打造的中國本土、自主安全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契合了國家對工業信息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其“設備上云-數據建模-應用開發”的三層架構,為傳統工業設備裝上了“數字大腦”。
成立初期,樹根互聯便展現出強勁的技術爆發力,2019年完成B輪5 億元融資,創下當時行業紀錄;2020年C輪8.6億元融資后估值突破10億美元,躋身獨角獸行列。連續六年入選工信部國家級“雙跨”平臺,連續五年入選 Gartner “全球工業互聯網魔力象限”平臺。
在資本與政策雙重加持下,樹根互聯迅速成為工業互聯網領域的“網紅”企業,構建起覆蓋工業全鏈條的服務能力,并快速構建起橫跨全球的生態版圖。
海量高質量數據優勢:根云平臺支持工業協議超1100種(覆蓋市場主流協議95%),連接超250萬臺高價值工業設備。設備類型超過5000種,涵蓋排產計劃、能耗控制、工藝優化、售后維護等多維度信息,輔助企業管理精準決策,提升生產制造全流程效率。
行業賦能成效顯著:自成立以來,樹根互聯不斷開拓跨行業、跨領域服務能力,已為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鋼鐵冶金、消費品等數十個行業超千家企業提供工業智能服務。
在液壓行業龍頭企業——恒立液壓,樹根互聯助力建立智能化工廠,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并大幅增強了質量控制能力;在白酒行業龍頭企業——古井集團,樹根互聯通過建設工業物聯網平臺并依托平臺對設備運行異常預警、自適應預防性維護、故障知識庫、工藝參數應用、物聯網管理看板等核心應用場景進行搭建,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工藝質量管理水平。在汽車零部件行業領軍企業——無錫威孚,樹根互聯通過IoT聯邦私有部署方式,替換了其原有的離散數采系統,助力企業實現了各分產設備的全面互聯和統一管理。
國際化布局加速:截至2024年7月,樹根互聯已服務德國、英國、美國、印度、新加坡等120個國家和地區的工業企業,服務博世、聯合利華等國際客戶,形成“中國技術+全球服務”的輸出模式,成為工業互聯網“出海”的先鋒。
折戟A類雙跨:光環下的陰影與挑戰
2024年10月,工信部公示了“2024年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動態評價結果”,共計49家工業互聯網企業入選。此次“雙跨”平臺首次分A、B、C三個等級。A級為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中各方面表現更優質,B級為工業互聯網“雙跨”平臺的基本面。樹根互聯位列B級“雙跨”平臺。
為何無法晉級A類“雙跨”平臺呢?這不得不從樹根互聯的整體經營狀況來深入剖析。事實上,樹根互聯在過往的發展中面臨著諸多挑戰。
從財務數據來看,樹根互聯2019-2021年累計虧損超13億元,研發投入占比達55%,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此外,樹根互聯2023年撤回科創板IPO,與其持續虧損及獨立性爭議密切相關。監管對樹根互聯的持續經營“造血”能力表示擔憂,認為其商業模式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穩定的盈利模式。
從技術方面來看,2024年工業互聯網平臺競爭進入新階段,主要角逐點已轉向生成式AI集成應用、工業數據深度挖掘、平臺生態激活等前沿領域。樹根互聯雖在2023年發布了根云工業互聯網操作系統4.0,但在工業大模型等關鍵創新上,已被卡奧斯等競爭對手領先一步——后者推出的COSMO-GPT工業大模型已在家電、化工等行業拓展出十余個應用場景。樹根互聯其技術重心仍停留在設備連接能力,工業大模型“根靈”直至2025年1月才完成國家級備案,評估期內尚未形成規模化應用案例。
研發高投入低轉化,技術紅利未釋放。工業互聯網行業普遍面臨“高投入、長回報”的挑戰,研發投入成為樹根互聯虧損的主因之一。2019-2021年研發費用占營收比例分別高達54.55%、59.48%和55.10%,研發費用率達行業均值的2-3倍。持續高強度的研發投入雖換來了技術領先,卻未能轉化為可持續的盈利能力。
從商業模式來看,樹根互聯難以擺脫“三一基因”,其過半營收長期依賴三一集團,2019-2021年來自三一集團的關聯銷售占比達73.62%、68.24%和56.24%,這種強綁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市場獨立性,外部造血能力存疑。后期盡管努力拓展外部客戶,但對母公司的依賴度仍然較高。
破局展望
工業互聯網的競爭,從來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式的耐力較量。樹根互聯未能晉級A類,并非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當行業從“跑馬圈地”轉向“精耕細作”,唯有在技術、生態、商業模式上實現系統性突破,才能在這場關乎制造業未來的競賽中贏得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