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_欧美日韩福利视频_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_午夜小视频网站

首頁 >> 平臺 >> 平臺 >> 正文
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模式及路徑研究
  • 《數字化轉型》2024年第5期
  • 2025年6月3日 08:5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刻把握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基本規律,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工業互聯網是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性基礎設施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力量,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新時代的重要生產工具。要把握好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機遇,著力推進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工業互聯網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

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已成為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引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發展工業互聯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李強總理多次就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賦能新型工業化以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做出重要批示,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為高質量發展工業互聯網,高質量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以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專精特新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本研究聚焦工業互聯網賦能作用,基于政策導向與實踐案例,系統分析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中小企業的模式、路徑,旨在分析如何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優勢加速推動中小數字化轉型步伐。

一、著力推進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

工業互聯網推動數據要素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催化、轉化,驅動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的根本變革。作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礎設施、應用模式和工業生態,工業互聯網通過對人、機、物、系統等的全面連接,構建覆蓋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新制造和服務體系。工業互聯網既是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的基礎設施,也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應用模式,同時更是一種新業態、新產業。在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工業互聯網發揮了重要支撐,為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著不竭動力。

我國工業互聯網進入規模化發展新階段,工業互聯網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融合應用不斷深化,產業生態日益優化。從產業規模看,根據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測算,2024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總規模超5萬億元,核心產業增加值達1.53萬億元。從覆蓋范圍看,工業互聯網已全面融入49個國民經濟大類,覆蓋全部41個工業大類。從技術創新看,工業互聯網將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與生產制造深度集成,打通云、網、邊、端,推動信息通信技術和工業控制技術加速聚合。從發展勢頭看,2023年,全國各地工業互聯網“百城千園行”活動推動萬余家企業供需對接,帶動投資超1700億元。

工業互聯網賦能重點正在由頭部大型企業向廣大中小企業延伸。面向中小企業的“小快輕準”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不斷豐富。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參差、轉型需求各異,對數字化轉型服務供給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小企業可以應用實踐進行反饋,驅動供給方不斷提升產品服務水平。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推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載體,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通過工業知識數字化,貫通制造企業數據。平臺通過部署傳感器、架設智能網關、開展設備聯網改造等多種方式盤活“啞設備”和“啞產線”,對多源異構數據信息進行實時高效采集和深度挖掘分析,打通消費與生產、供應與制造、產品與服務之間的數據流,推動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維服務等海量工業資源的在線匯聚和靈活配置。二是通過工藝技術軟件化,拓展產業深度廣度。平臺提供工業知識提煉、固化、重構的一整套軟硬工具和底層環境,實現工業機理、技術工藝和知識經驗的模型化封裝和標準化積累。通過對工業模型的重構,低成本、便捷化地開發出面向不同場景需求的工業APP和SaaS應用,為工業企業提供低成本、彈性化且按需使用、按用付費的數字化服務,推動工業知識、經驗、方法的創造、傳播和復用,降低工業企業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門檻。三是通過經驗智慧模塊化,培育新模式新業態。相較于傳統的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基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解決方案實現了工業知識、實施經驗的模型化沉淀和復用,成本更低;實現了輕量化、靈活化部署應用,推廣效率更高;打通了原本散落在不同業務系統的數據資源,有助于培育基于設備數字孿生模型的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有助于培育基于生產、消費數據貫通的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有助于培育基于場景驅動的數字化管理、智能化生產、網絡化協同等新模式。

二、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模式

中小企業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技術創新主體,順應時代浪潮,緊抓數字化發展歷史機遇,開展數字化轉型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和應有之義。工業互聯網平臺下連設備,上連應用,作為支撐制造資源泛在連接、彈性供給、高效配置的工業云平臺,使制造業與“互聯網+”完美結合,為中小企業實現數據匯聚、建模分析、知識復用、應用創新提供載體支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優化傳統生產要素組合提供著重要推動力量。
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載體,通過需求驅動、生態驅動、技術驅動和標準驅動四大模式,有效破解了中小企業在資金、技術、資源等方面的瓶頸,提升市場競爭力。

(一)以需求為導向賦能市場競爭力

平臺通過訂單匹配、業務轉型支持、融資增信等方式,精準破解中小企業“接單難”“融資貴”等核心訴求。

一是提供市場訂單,供需精準對接。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對市場需求、產能等進行預測,整合市場數據資源,幫助中小企業突破“信息壁壘”,實現銷售模式從“廣泛撒網”向“精準觸達”轉變。例如,希音集團依托海量用戶行為數據和供應鏈平臺,通過小批量訂單測試市場反應,快速識別“爆款”產品,并向5000余家中小企業派單,實現“3天大規模上線”的敏捷響應。義烏小商品城則構建數字貿易服務平臺,集成AI視創、數字老板娘等工具,打通中小企業跨境貿易全流程,服務超200萬家企業,預計2025年在線貿易額突破千億元。

二是驅動業務轉型,低成本定制化升級。針對中小企業難以承接多品種、小批量訂單的困境,通過平臺建立客戶定制產品模型,基于生產能力和時間要求自動生成高效且可執行的生產計劃。依據定制產品生產方案,及時切換產線布局,實現規模化定制生產。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開發家電行業大規模個性化定制解決方案,將成品家電拆解為“基礎功能+可選模塊”,使中小企業以大批量生產的成本實現“一人千品”的定制化服務。此舉不僅降低了技術門檻,還提升了產品附加值和客戶黏性。

三是釋放融資貸款,數據資產化增信。工業互聯網平臺將設備開工率、庫存、用電量等生產經營數據轉化為“新型質押物”,助力中小企業破解融資難題。中電惠融通過構建多維數據的企業畫像,為超1.5萬家企業提供精準融資服務,累計放款246億元,呆賬率顯著下降。機械之家則基于設備運行數據開發風險評估引擎,幫助中小企業降低保費5%,實現風險與成本雙控。

(二)以生態為基座構建協同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平臺深度整合“鏈主”企業產業鏈供應鏈資源,實現集群化發展,推動中小企業融入產業生態,以鏈上數據貫通驅動資源配置效率提升,推動中小企業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升級。

一是產業鏈協同,融入“鏈主”體系。工業互聯網平臺幫助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建立深度協作關系。“鏈主”企業發揮“頭雁效應”,打造數字化供應鏈體系,輸出數字化系統和各領域資源,賦能供應鏈中小企業協同轉型,開展協同研發、協同采購、協同制造、協同銷售、協同配送等應用,提高產業協作效率和一體化協同水平。致景科技通過MES系統統一工藝參數,連接全國9600家織廠和70萬臺織機,使“作坊式”生產標準化,織機開機率從40%提升至70%。廣域銘島則通過供應鏈協同平臺,打通“鏈主”企業與中小企業的生產、采購數據,帶動上下游協同轉型。

二是供應鏈整合,利用規模效應實現降本增效。平臺通過將數字技術與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促進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業務協同、資源整合,整體提升產業集群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中小企業在產業鏈、價值鏈上的話語權和競爭優勢。檸檬豆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智能尋源服務,1分鐘生成BOM清單匹配方案,使采購成本降低8%~12%,效率提升70%。華采平臺匯聚全球1.8萬家捕撈與加工企業,通過碎片化訂單整合實現“一站式產地服務”,助力中小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三是集群化發展,抱團升級共享資源。圍繞重點產業集群打造數字場景共建、服務資源共享、創新要素共聚的公共服務生態,發展中央工廠、產能共享、眾包眾創、集采集銷等新模式,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廣東騰一科技助力佛山機械加工集群100余家企業實現生產數據“上云”,管理者可以實時監控訂單進度,解決混合排產難題。浙江諸暨“襪藝小鎮”接入2000余家襪業企業,通過“訂單+清單”優化產能,人力成本節省45%,年產值超700億元。

(三)以模塊化工具降低復雜技術應用門檻

平臺將工業機理與經驗封裝為可復用的模型與工業APP,知識沉淀加速技術普惠化進程,助力中小企業以低成本、高效率實現數字化轉型。

一是研發設計環節,大眾化工具賦能創新。平臺應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型智能化技術,搭建開源開放的第三方開發者社區和工業APP應用開發環境,匯聚數據、設備、開發者、設計師、軟件工具等在內的制造資源,實現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等環節各類生產要素的打通集成和靈活配置。尚品宅配“HOMKOO整裝云”集成2600萬套設計方案,中小裝修企業可一鍵生成硬裝效果圖,無需高薪聘請設計師。大勝達AI小方解決方案運用生成式AI技術,將包裝設計周期從1-2周縮短至1分鐘,顯著降低創意門檻。

二是生產制造環節,智能化系統提質增效。平臺通過廣泛數據采集,如同工業“B超”,將隱性的生產經驗挖掘、提煉并封裝形成顯性化軟件模型,改變中小企業以往的“黑箱”運行方式,實現生產工藝透明化,提高生產效率。浪潮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扁鵲”智能傳感器通過熱成像、超聲檢測等技術,實時監測化工設備運行狀態,實現故障預警和“微創式”維護。螞蟻工場AI非標云平臺打通訂單至交付全流程,非標件報價響應時間控制在30秒內,交付周期縮短40%,助力中小企業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三是企業管理環節,全流程數據貫通優化決策。平臺通過AI技術,幫助中小企業構建“可持續進化”的智慧大腦,從海量數據和大規模工業知識中持續進化,賦予中小企業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深度學習能力。金蝶財務大模型融合企業個性化制度與財稅政策,為中小企業提供審單、記賬、預警分析等全流程服務,解決賬目混亂、資金流失等問題。阿里外貿AI助手則通過知識庫關聯與流程自動化,為6萬家企業提供產品發布、營銷、合規等“無死角”托管服務,提升外貿效率。

(四)以軟硬一體的輕量化設備化解決轉型困境

平臺將復雜技術封裝為“工具箱”,通過硬件標準化和軟件服務輕量化,為中小企業構建“即插即用”的轉型底座,破解中小企業“不會轉”難題。

一是硬件標準化,即插即用改造“啞設備”。平臺通過部署傳感器、架設智能網關、開展設備聯網改造等多種方式盤活“啞設備”和“啞產線”,通過接入不同設備、系統和產品進行數據采集、異構數據協議轉換與邊緣處理等,構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基礎。東方研究院研發高性能邊緣通用控制器,支持AI推理、視頻處理等功能,中小企業僅需安裝即可實現設備互聯。例如,起吊車加裝控制器后,可接入激光雷達、工業攝像頭等傳感器,以低成本完成智能化升級。

二是軟件輕量化,靈活訂閱降低門檻。平臺通過對工業模型的重構,低成本、便捷化地開發出面向不同場景需求的工業APP和SaaS應用,為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彈性化且按需使用、按用付費的數字化服務,降低中小企業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門檻。盤古信息推出組件式電子信息行業套件,企業可自由組合JIT物料拉動、防錯追溯等模塊,無需二次開發即可部署。海康威視高光譜監測系統通過云部署,僅需3000元即可實現有毒氣體“事中預警”,大幅降低安全監管成本。
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需求、生態、技術、標準四維驅動,為中小企業提供了精準化、輕量化、低成本、可持續的轉型路徑。未來,需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技術攻關和生態協同,推動平臺服務向縱深發展,助力更多中小企業突破瓶頸,實現高質量發展。

三、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路徑

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已取得階段性成效,但面對中小企業“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深層次難題,需圍繞行政支撐、公共服務、行業滲透與生態協同四大方向,以基礎設施筑基、鏈式轉型聚力、市場機制活水、要素保障固本,構建以平臺為底座的“政策引導—鏈式牽引—多方參與—生態協同”良性發展格局。

(一)夯實數字基礎設施,筑牢轉型發展根基

完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載體。一是基于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平臺,完善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功能,打造滿足行業共性需求和企業個性需求的工具箱、資源池、案例庫。二是推進地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與全國平臺數據互通,提供轉型咨詢、診斷評估、應用推廣等專業化服務。三是推動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服務平臺與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綜合信息平臺資源共享,凝聚工作合力,加強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公共服務供給。

構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準體系。一是研制一批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迭代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評測指標,構建細分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評價體系。二是編制細分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指導。三是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標準驗證、推廣,強化中小企業與龍頭企業的標準適配與信息共享,推動中小企業全面融入產業鏈供應鏈。

(二)推廣“鏈式”轉型模式,激活生態協同效應

推廣龍頭企業牽引的供應鏈“鏈式”轉型。一是支持鏈主企業、龍頭企業開放數字系統接口,促進供應鏈上下游中小企業實施標準統一的數字化改造,推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業務協同、資源整合和數據共享。二是持續梳理遴選中小企業“鏈式”轉型典型案例,探索細分行業鏈式轉型有效模式。

推廣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驅動的產業鏈“鏈式”轉型。一是大型企業搭建或應用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上下游中小企業開放訂單、技術、工具、人才、數據、知識等資源,探索共生共享、互補互利的合作模式。二是支持細分行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打造產業鏈協同能力,面向細分行業梳理數字化轉型場景圖譜及數據要素、知識模型、工具軟件等要素清單,面向中小企業推廣行業共性數字化產品及系統解決方案,提升產業鏈整體數字化水平。三是基于平臺匯聚、組織制造資源,實現市場訂單、研發資源、生產原料等與中小企業精準匹配,打造共享制造、個性定制、眾包眾創等新模式新業態,加速平臺經濟賦能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

(三)激發市場化創新活力,培育可持續發展動能

推動大企業建平臺、中小企業用平臺。一是大型企業打造面向中小企業需求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聚焦中小企業數字化共性需求,研發即時溝通、遠程協作、項目管理、流程管理等基礎數字應用,輸出解決行業共性問題的成熟數字化轉型經驗。二是推動龍頭企業數字化團隊對外輸出服務,推進現有工業互聯網平臺與垂直行業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在特定行業、特定領域具有較深知識積累和優質服務能力的行業型服務商、場景型服務商。

供需適配發展“小快輕準”產品。一是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匯聚工業APP,沉淀工業技術、知識和經驗,建設工業APP商店,加速工業APP交易流轉應用。圍繞細分行業數字化轉型場景圖譜,推動龍頭企業聯合工業軟件企業開發數字化專用工具,培育一批“小快輕準”數字化產品和解決方案,形成供需圖譜。推動工業軟件、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等不同廠商提供開放接口,提升“小快輕準”數字化產品和解決方案的數據互聯互通與跨平臺互操作能力,增強產品易用性及開發便捷性。支持地方建設“小快輕準”資源池,通過線上宣傳、線下體驗等方式加快產品推廣。

(四)優化要素保障體系,破解關鍵資源約束

加強中小企業數據資源供給與價值開發。鼓勵龍頭企業、平臺企業向中小企業開放數據,有針對性地開展數據清洗標注、交易撮合、分析挖掘等工作,為中小企業提供專業、普惠的數據服務。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和金融機構加強合作,開展物流、資金流和數據流等交叉驗證,創新信用評估體系和風險控制機制,提升中小企業融資能力。

推廣以集群、園區為單位的“面狀”轉型。支持先進制造業集群、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重點集群、園區引進或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開發標準化、模塊化、解耦化的數字工具與服務,打造貫通工具鏈、數據鏈、模型鏈的數字底座,大力推廣集采集銷、中央工廠、眾包眾創等協同轉型新模式,帶動集群、園區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整體提升。四大賦能路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政策筑基—服務普惠—行業深耕—生態聯動”的協同體系。行政支撐路徑為轉型提供制度保障,公共服務路徑降低普惠性門檻,行業滲透路徑實現精準突破,生態協同路徑激活規模效應,從而形成“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賦能網絡,助力中小企業從“被動轉型”邁向“主動求轉”。

四、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議

(一)加強平臺供給,培育推廣新型數字化技術產品

一是持續完善“綜合型+特色型+專業型”平臺體系,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梯度培育機制,培育數字領航標桿企業,開展“雙跨”平臺動態評價,培育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二是探索建立安全可靠的轉型關鍵工具軟件和解決方案清單,圍繞“平臺+大模型”“平臺+數字孿生”等方向,加快關鍵技術攻關和新型應用開發。三是推動平臺與新能源、未來工廠、服務型制造等新興產業融合,加速新型產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

(二)發揮標準引領,為平臺發展強化技術底座支撐

一是強化標準研制,圍繞兩化融合、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平臺等領域加強標準制修訂,加快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數字化轉型、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化供應鏈等領域標準國際化。二是加快工業設備數據字典、工業設備上云、多維模型融合等標準研制,全面推進工業互聯網平臺貫標,引導平臺企業分行業、分領域建設高質量的工業數據集,推進平臺數據開放共享和建模應用。三是鼓勵平臺企業與龍頭企業建設高質量工業數據語料庫,支撐工業人工智能訓練和應用推廣,挖掘工業數據潛在價值。

(三)優化生態氛圍,凝聚平臺高質量發展強大動力

一是深化產教融合,通過校企聯合、定向實訓等方式開展專題培訓,壯大工業互聯網領域人才隊伍。二是強化產融合作。完善產融信息對接工作機制,鼓勵建設產融合作平臺,引導創新機構及其他社會資金加大對工業互聯網平臺領域支持力度。三是鼓勵龍頭企業沿著“一帶一路”開拓海外市場,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強化工業軟件、人工智能等領域國際合作。

編 輯:甄清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