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7月3日上午,山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矢志創新發展 建設科技強省”科技工作者系列記者見面會第三場。
山東大學智能通信技術研究院院長張海霞在采訪時指出,工業環境下通信信號差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傳播環境復雜,另一個是大規模機器突然并發傳輸大量數據導致通信信道擁塞,傳輸可靠性下降。工廠中到處都是金屬設備,對無線傳輸信道的影響非常大,無線信號經過多次反射后雜亂交織,設備之間的電磁干擾很難分析。
針對以上問題,其帶領團隊持續攻堅工業場景下電磁傳播底層模型、分析傳統方法短板、重構算法內核,最終在保證復雜電磁環境下對信道精準估計的同時,將信道估計開銷降低了近一半,大幅提升了傳輸效率。其次是大規模設備突發并發傳輸導致的通信信道擁塞,當數千臺設備突然同時傳輸數據時,就像無數水管同時往一條細管道注水必然造成堵塞。她的團隊通過“精準過濾+預測調度”的方案破局。主要在兩方面進行了創新,首先是研發了工業需求導向的數據壓縮聚合技術,該技術就像一個智能的濾網,將工業場景中繁雜、冗余的數據壓縮、剔除,只傳輸關鍵信息,在源頭上降低傳輸數據量;針對工業序貫過程的時空強耦合特性,提出了基于空時雙域業務需求預測模型。工業流水線規律性很強,可預測性非常高。“為此,我們團隊在車間通過采集大量的工業數據,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深度分析產線節拍、工序邏輯等規律,預測未來可能存在高并發通信需求的時間和位置,并提前進行資源的分配與部署,有效的緩解突發情況導致的擁塞問題。從而解決了工業場景下的5G通信服務質量需求不能滿足的問題。”張海霞說道。
張海霞稱,山東是工業門類齊全、基礎雄厚的經濟大省。當前,山東正深入實施新舊動能轉換戰略,要實現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躍升,其關鍵在于借助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傳統產業賦能,破解數智化轉型的關鍵瓶頸。
“我們研發的面向工業物聯網的5G關鍵技術,其核心價值在于借助無線通信鏈路打通傳統產業數智化升級的“最后一公里”。”張海霞指出,通過構建低時延、高可靠、大連接的工業物聯網,實現工廠內部全要素、全流程的數字化互聯互通,確保5G網絡能夠真正可靠地承載工業控制、實時數據傳感等核心應用。在海爾空調膠州工廠的實踐中,5G技術的應用有效提升了產線效率,實現了設備的“看得更清、反應更快、協作更智能”。同時,現已形成一套可復制、可移植的解決方案。以海爾空調項目為樣板,可以吸引并集聚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山東落地發展,構建繁榮的5G工業物聯網生態圈,為山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通過5G與工業的深度融合,將有力推動山東構建起萬物互聯、智能協同的未來工廠新范式,助力山東省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張海霞表示,將持續深耕這一領域,為山東建設科技強省與數字強省貢獻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