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注意到,針對牌照這一說法,行業說法不一,與其說是衛星互聯網牌照這一新概念,不如說是衛星業務運營牌照更便于理解。那么,這一牌照究竟有何不同?運營商是否能夠借此補全牌照缺口?中國星網密集發射背后是否志在必得?從“有牌照”到“能商用”,衛星互聯網還需跨越哪些坎兒?本文試圖探討一二。
衛星業務運營牌照
到底是張什么“證”?
要理解這次牌照發放的意義,首先得理清一個基礎問題。我國此前并非沒有衛星相關牌照,只是此次傳言的牌照,恰好補上了行業尤為關鍵的“缺口”。
根據《電信業務分類目錄》,衛星通信業務牌照主要分為A13(第一類衛星通信業務)和A23(第二類衛星通信業務)兩大類。其中,A13是此次行業關注的核心,因為它直接關聯到能面向個人、企業提供“移動衛星服務”(MSS)的合法性,而A23則更偏向衛星轉發器出租、甚小口徑終端地球站通信業務等,門檻相對較低,國內已有數十家企業持有A23牌照。
中訊郵電咨詢設計院衛星首席專家謝鷹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國內僅有五家企業擁有A13牌照,分別是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衛通、中交信通。但這五家的“持證范圍”并不完全相同。
A13-1(衛星移動通信業務)
面向手機、便攜終端等移動場景,比如中國電信天通衛星使用的1740號段,用戶可通過專用終端在偏遠地區或者應急場景下撥打電話、發定位,就是典型的A13-1業務。
A13-2(衛星固定通信業務)
覆蓋機載、船載、固定終端等場景,比如飛機上的衛星Wi-Fi、遠洋船舶的通信服務,三大運營商此前已通過該牌照涉足此類業務,但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缺乏A13-1,就等于少了“面向個人移動用戶”的關鍵運營許可。
回溯歷史沿革,謝鷹介紹道,2009年中國衛通集團一拆為二,衛星牌照隨著電信衛星到中國電信,衛星回歸航天科技旗下的中國衛通,之后2018年中國衛通申請并獲得A13-1/2牌照,中國聯通、移動申請機載衛星業務獲得A13-2牌照。
因此,就目前來看,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僅持有A13-2,無法合法開展移動終端業務,此次傳言“補全A13-1缺口”,正是為了讓其能正式入局個人衛星通信市場。
牌照的“含金量”:
不止于準入,更在分配權
在通信行業,牌照的價值從不只在于“合法經營”,更在于其背后捆綁的稀缺資源。以移動通信牌照為例,每一次新牌照的頒發,都鼓勵并支持運營商開辟新的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
衛星業務運營牌照的含金量,恰恰體現在它與“頻軌資源”這一太空稀缺品的深度綁定。
國際電信聯盟(ITU)在軌道和頻段資源獲取上遵循“先登先占、先占永得”的原則。若企業僅規劃星座卻遲遲不發射衛星、不落地運營,已申報的資源可能被收回。如果牌照發放,相當于給企業“正名”,有了合法運營資質,才能更順利地推進衛星發射,保住已申報的頻軌資源。
中國星網近期兩個月內六連發的密集動作,也正是這一邏輯的體現。截至目前,星網已發射多組低軌衛星,但距離GW星座12992顆的星座目標仍有差距。牌照落地后,中國星網可更高效地協調火箭發射資源,加速組網。
謝鷹介紹,頻繁發射背后,中國星網在全力以赴進行組網部署,如果星網能拿到牌照,就可以像天通一樣,把少量資源用于商業,為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2024年5月,中國星網與中國移動、中國兵工成立合資公司,或許就指明了未來應用的方向,民用與國家安全兼顧,實現協同發展。Omdia資深首席分析師楊光認為,這種布局無論對中國星網長期發展還是對國內產業鏈的成熟和規模化都很重要。
談及牌照的“含金量”,楊光認為,牌照是經營移動衛星業務的前提條件,要進入市場提供服務,首先就需要有牌照,所以含金量毋庸置疑。新的牌照發放意味著有更多的企業進入這個市場,將會帶來更多的競爭,為用戶提供更多的選擇,肯定會促進行業發展。
行業格局生變
洗牌時刻悄然來臨?
曾幾何時,衛星互聯網領域“群雄并起”。央企如中國星網(GW星座)、地方國資如上海垣信,紛紛推出自己的星座計劃;民企藍箭航天、銀河航天等,也不甘示弱,積極布局。然而,隨著行業的發展,軌道資源、頻譜資源、火箭發射資源的緊張逐漸凸顯,行業“洗牌時刻”或許真的來了。
可以預見的是,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一旦牌照發放,擁有牌照的企業將占據明顯優勢。他們將在資源分配、市場準入等方面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從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就運營商來看,此前,中國電信依托天通衛星已積累了超過百萬的衛星用戶,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若獲得A13-1,可快速將其5G用戶資源與衛星通信結合,推出“5G+衛星通信”的融合套餐等服務,并且加快6G空天地一體化愿景的實現。因此,對于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而言,補齊A13-1牌照是當務之急。
對于衛星企業而言,牌照也是“商用破局”的關鍵。
以上海垣信為代表,其歷經兩次招標火箭供應商,包件二湊齊了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宇航技術有限公司3家同為民營企業的火箭發射供應商,但近日藍箭航天又曝發射失敗,可能導致其千帆星座組網速度放緩。
若能拿到牌照,一方面可吸引更多資本注入,另一方面未來也有望與運營商合作,快速落地遠洋、農業等場景的應用,緩解自身運營能力不足的問題。
楊光認為,當前無論是中國星網還是上海垣信,目前距離能夠提供有一定競爭力的衛星通信業務都還有距離,首要的任務還是盡快完成星座的初期部署。即使其具備了初步的商用業務能力,在具體的業務提供和市場經營方面可能還需要與傳統電信運營商合作。所以牌照如果發放,對行業格局可能有影響,但至少在短期內應該不會很劇烈,中長期的影響則需要看衛星技術的發展情況,是否會對地面網絡構成一定的競爭壓力。
綜合來看,從“群雄并起”到“江山一統”,是許多新興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衛星互聯網行業也不例外,牌照的發放將加速這一進程。但就目前行業發展來看,此次牌照發放到底會花落誰家?仍需拭目以待,但行業短期內不會出現劇烈“洗牌”,更多是“協同大于競爭”。">
工聯網消息(IItime) 近日,衛星互聯網話題在行業圈屢屢刷屏。有媒體爆料稱相關部門近期將發放衛星互聯網牌照。8月26日,中國星網繼30天內五連發后,再次上“星”。行業動作頻繁的背后,不禁讓人遐想是不是之后還有大動作。
記者注意到,針對牌照這一說法,行業說法不一,與其說是衛星互聯網牌照這一新概念,不如說是衛星業務運營牌照更便于理解。那么,這一牌照究竟有何不同?運營商是否能夠借此補全牌照缺口?中國星網密集發射背后是否志在必得?從“有牌照”到“能商用”,衛星互聯網還需跨越哪些坎兒?本文試圖探討一二。
衛星業務運營牌照 到底是張什么“證”?
要理解這次牌照發放的意義,首先得理清一個基礎問題。我國此前并非沒有衛星相關牌照,只是此次傳言的牌照,恰好補上了行業尤為關鍵的“缺口”。
根據《電信業務分類目錄》,衛星通信業務牌照主要分為A13(第一類衛星通信業務)和A23(第二類衛星通信業務)兩大類。其中,A13是此次行業關注的核心,因為它直接關聯到能面向個人、企業提供“移動衛星服務”(MSS)的合法性,而A23則更偏向衛星轉發器出租、甚小口徑終端地球站通信業務等,門檻相對較低,國內已有數十家企業持有A23牌照。
中訊郵電咨詢設計院衛星首席專家謝鷹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國內僅有五家企業擁有A13牌照,分別是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衛通、中交信通。但這五家的“持證范圍”并不完全相同。
A13-1(衛星移動通信業務)
面向手機、便攜終端等移動場景,比如中國電信天通衛星使用的1740號段,用戶可通過專用終端在偏遠地區或者應急場景下撥打電話、發定位,就是典型的A13-1業務。
A13-2(衛星固定通信業務)
覆蓋機載、船載、固定終端等場景,比如飛機上的衛星Wi-Fi、遠洋船舶的通信服務,三大運營商此前已通過該牌照涉足此類業務,但中國聯通、中國移動缺乏A13-1,就等于少了“面向個人移動用戶”的關鍵運營許可。
回溯歷史沿革,謝鷹介紹道,2009年中國衛通集團一拆為二,衛星牌照隨著電信衛星到中國電信,衛星回歸航天科技旗下的中國衛通,之后2018年中國衛通申請并獲得A13-1/2牌照,中國聯通、移動申請機載衛星業務獲得A13-2牌照。
因此,就目前來看,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僅持有A13-2,無法合法開展移動終端業務,此次傳言“補全A13-1缺口”,正是為了讓其能正式入局個人衛星通信市場。
牌照的“含金量”:不止于準入,更在分配權
在通信行業,牌照的價值從不只在于“合法經營”,更在于其背后捆綁的稀缺資源。以移動通信牌照為例,每一次新牌照的頒發,都鼓勵并支持運營商開辟新的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
衛星業務運營牌照的含金量,恰恰體現在它與“頻軌資源”這一太空稀缺品的深度綁定。
國際電信聯盟(ITU)在軌道和頻段資源獲取上遵循“先登先占、先占永得”的原則。若企業僅規劃星座卻遲遲不發射衛星、不落地運營,已申報的資源可能被收回。如果牌照發放,相當于給企業“正名”,有了合法運營資質,才能更順利地推進衛星發射,保住已申報的頻軌資源。
中國星網近期兩個月內六連發的密集動作,也正是這一邏輯的體現。截至目前,星網已發射多組低軌衛星,但距離GW星座12992顆的星座目標仍有差距。牌照落地后,中國星網可更高效地協調火箭發射資源,加速組網。
謝鷹介紹,頻繁發射背后,中國星網在全力以赴進行組網部署,如果星網能拿到牌照,就可以像天通一樣,把少量資源用于商業,為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2024年5月,中國星網與中國移動、中國兵工成立合資公司,或許就指明了未來應用的方向,民用與國家安全兼顧,實現協同發展。Omdia資深首席分析師楊光認為,這種布局無論對中國星網長期發展還是對國內產業鏈的成熟和規模化都很重要。
談及牌照的“含金量”,楊光認為,牌照是經營移動衛星業務的前提條件,要進入市場提供服務,首先就需要有牌照,所以含金量毋庸置疑。新的牌照發放意味著有更多的企業進入這個市場,將會帶來更多的競爭,為用戶提供更多的選擇,肯定會促進行業發展。
行業格局生變 洗牌時刻悄然來臨?
曾幾何時,衛星互聯網領域“群雄并起”。央企如中國星網(GW星座)、地方國資如上海垣信,紛紛推出自己的星座計劃;民企藍箭航天、銀河航天等,也不甘示弱,積極布局。然而,隨著行業的發展,軌道資源、頻譜資源、火箭發射資源的緊張逐漸凸顯,行業“洗牌時刻”或許真的來了。
可以預見的是,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一旦牌照發放,擁有牌照的企業將占據明顯優勢。他們將在資源分配、市場準入等方面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從而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就運營商來看,此前,中國電信依托天通衛星已積累了超過百萬的衛星用戶,而中國移動、中國聯通若獲得A13-1,可快速將其5G用戶資源與衛星通信結合,推出“5G+衛星通信”的融合套餐等服務,并且加快6G空天地一體化愿景的實現。因此,對于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而言,補齊A13-1牌照是當務之急。
對于衛星企業而言,牌照也是“商用破局”的關鍵。
以上海垣信為代表,其歷經兩次招標火箭供應商,包件二湊齊了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宇航技術有限公司3家同為民營企業的火箭發射供應商,但近日藍箭航天又曝發射失敗,可能導致其千帆星座組網速度放緩。
若能拿到牌照,一方面可吸引更多資本注入,另一方面未來也有望與運營商合作,快速落地遠洋、農業等場景的應用,緩解自身運營能力不足的問題。
楊光認為,當前無論是中國星網還是上海垣信,目前距離能夠提供有一定競爭力的衛星通信業務都還有距離,首要的任務還是盡快完成星座的初期部署。即使其具備了初步的商用業務能力,在具體的業務提供和市場經營方面可能還需要與傳統電信運營商合作。所以牌照如果發放,對行業格局可能有影響,但至少在短期內應該不會很劇烈,中長期的影響則需要看衛星技術的發展情況,是否會對地面網絡構成一定的競爭壓力。
綜合來看,從“群雄并起”到“江山一統”,是許多新興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衛星互聯網行業也不例外,牌照的發放將加速這一進程。但就目前行業發展來看,此次牌照發放到底會花落誰家?仍需拭目以待,但行業短期內不會出現劇烈“洗牌”,更多是“協同大于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