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在“十四五”期間,我國已完成全國所有地級市、縣城城區的5G網絡覆蓋。截至2025年6月底,5G基站達到455萬個,5G移動電話用戶達11.18億戶,用戶普及率超79%。隨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5G-A(5G-Advanced)作為5G向6G演進的關鍵技術,將在“十五五”期間承擔三大戰略使命:一是通過技術升級實現網絡能力躍遷,二是通過差異化部署滿足垂直行業需求,三是通過前瞻布局搶占6G技術制高點。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門發布的《5G規模化應用“揚帆”行動升級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實現5G-A超寬帶特性規模覆蓋,這要求各地在規劃部署、能力構建、市場拓展等方面形成體系化推進策略。
5G-A將持續探索5G技術演進之路。一方面,在現有5G基礎上進行性能增強,包括容量、用戶體驗速率、頻譜效率、低時延與高可靠的確定性網絡等;另一方面,進行新能力擴展,包括綠色低碳(節能降耗)、賦能增長(業務創新)和網絡自智(智能化運維)等。5G-A網絡能力體系如圖1所示。
3CC技術部署與差異化競爭策略
2025年3CC商用部署范圍及進度
2024年中國移動已啟動5G-A商用部署,年內擴展至全國超30 0個城市。預計2025年底,3CC(三載波聚合)技術將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及重點縣域,形成“城市級全域覆蓋”網絡,并且高流量場景(如景區、交通樞紐、工業園區等)將實現深度覆蓋。
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共建共享5G網絡的基礎上,實現了2CC技術的成熟應用。該技術通過聚合兩個載波,顯著提升網絡速率和容量,為用戶提供更高速、更穩定的網絡連接。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主要采用“2.1GHz(40MHz帶寬)+3.5GHz(200MHz帶寬)”的方案,部分地區會加上900MHz頻段的2×11MHz帶寬,也有地方僅使用3.5GHz的200MHz帶寬。雙方在3 C C技術的部署上采取了更為積極的策略,例如在深圳等城市,中國聯通已經開展了3CC組網方案的試點,通過聚合三個載波(如“2.1GHz+3.4GHz+3.5GHz”),顯著提升了單用戶的速率,為用戶提供更極致的網絡體驗。
3CC技術性能與用戶體驗
在速率提升方面,利用3CC技術后峰值速率可達5G b i t/s(下行)和500Mbi t/s(上行),較傳統5G提升3~5倍,支持8K直播、XR元宇宙等高帶寬應用。在時延優化方面,通過載波聚合與邊緣計算結合,時延可降至4ms以內,滿足工業互聯網、遠程手術等低時延場景需求。在終端支持方面,目前主流終端已支持3CC,預計2025年底,超80%的新上市5G手機將兼容該技術。
“十五五”期間3CC部署節奏建議
在“十五五”期間,3CC技術將成為5G-A速率提升與覆蓋拓展的核心驅動力。通過頻譜組合優化、關鍵技術突破和網絡架構創新,運營商可實現從“基礎連接”到“價值創造”的轉型。差異化競爭應根據頻譜資源、網絡架構和終端兼容性,分階段部署以實現商用成功。最終,3CC技術將推動5G-A從“可用”向“好用”進化,為數字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堅實支撐。
第一階段(2026—2027年):鞏固覆蓋,深化應用。在覆蓋擴展方面,完成全國所有縣城及重點鄉鎮的3CC覆蓋,推動“一縣一鏈”產業集群建設。在行業滲透方面,于工業互聯網(如三一重工“燈塔工廠”)、智慧能源(寧德時代“光儲充”項目)等領域實現規模化商用。在技術融合方面,結合AIoT芯片(如寒武紀MLU220)和邊緣計算,降低云端依賴,提升實時響應能力。
第二階段(2028—2029年):技術升級,生態構建。在頻譜擴展方面,整合高頻段(如毫米波)與低頻段,形成“低頻廣覆蓋+高頻高容量”的立體網絡。在標準制定方面,參與6G標準預研,推動3CC與6G技術的平滑過渡,例如3GPP已啟動6G場景用例與需求研究。
第三階段(2030年以后):全面普及,創新引領。實現全國80%以上人口3CC覆蓋。
差異化競爭:技術維度與商用策略
運營商應從以下三個方面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
頻譜資源差異化。中國移動結合低頻段(7 0 0 M H z)覆蓋優勢與中頻段(2.6GHz)容量優勢,構建“廣覆蓋+高容量”網絡,滿足城鄉全場景需求。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則聚焦高頻段(2.1GHz、3.5GHz)部署3CC,主攻高容量、低時延場景(如XR、云游戲等),以吸引高端用戶和行業用戶。
網絡架構差異化。第一,獨立3 C C,在熱點區域部署獨立3 C C基站,提供極致的速率體驗,適用于賽事直播、云游戲等場景;第二,融合3 C C,疊加S R S輪發和SuperMIMO技術,實現廣域覆蓋和容量均衡,適用于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等場景;第三,與邊緣計算協同,將3CC基站與邊緣計算節點結合,降低時延至毫秒級,支持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實時業務。
商用策略創新。首先,按用戶體驗定價,推出“速率分級”套餐,用戶可根據需求選擇不同峰值速率(如基礎套餐2Gbit/s、尊享套餐4.6Gb it/s)。其次,建立行業合作模式,與工業企業共建3CC專網,采用“網絡切片+邊緣計算”技術,提供高安全性、低時延的定制化服務。最后,構建生態聯盟,聯合設備商、終端廠商、內容提供商成立5G-A創新聯盟,推動3CC技術在XR、全息通信等新興領域的應用落地。
政策利好與場景爆發下“5G-A+低空經濟”如何發展
低空經濟定義與產業構成
低空經濟是以民用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核心,輻射帶動研發制造、運營服務、基礎設施及綜合保障等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經濟形態。其核心產品包括以下三種:其一,無人機(消費級與工業級),我國的市場份額持續領先,深圳占全球工業級無人機市場份額的50%;其二,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廣汽、小鵬、長安等車企加速布局,計劃于2027年實現“地面-空中”立體出行服務;其三,直升機與固定翼飛機,在應急救援、醫療運輸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
市場規模與增長趨勢
得益于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的爆發,特別是在物流、旅游、應急救援、農林植保等領域加速落地,預計到2035年其市場規模有望達3.5萬億元。在低空物流方面,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可達1200億~1500億元,如目前粵港澳大灣區日均運輸量已超1萬單;在低空旅游方面,杭州西湖、深圳等地開發“空中游覽”項目,結合無人機表演、模擬駕駛等體驗活動;在公共服務領域,無人機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發生時構建臨時通信網絡(如翼龍-2無人機在甘肅積石山地震中保障通信72小時)。
政策支持與區域布局
在國家層面,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低空經濟納入新興產業范疇;中央空中交通管理委員會發布專項措施,優化低空空域管理;《無人駕駛航空器飛行管理暫行條例》出臺,推行飛行審批“一窗受理、一小時辦結”機制。
在地方實踐層面,深圳發布全國首部低空經濟專項法規,計劃于2025年布設600余個起降平臺,開通220條無人機航線;上海出臺《低空智聯網5G網絡規劃建設技術規范》,推動5G-A與北斗導航系統融合。
“十五五”期間5G-A在低空經濟領域的部署策略
現階段低空經濟已形成“政策牽引—企業布局—場景爆發”的良性循環,市場規模達到萬億級。5G-A作為5G的增強版,具備毫秒級時延與高可靠性、通感一體化、網絡切片和大規模連接等關鍵能力。其中,毫秒級時延與高可靠性可滿足無人機實時控制、避障等需求;通感一體化通過基站實現環境感知,輔助低空飛行器避障與路徑規劃;網絡切片為低空應用提供專用網絡資源,保障關鍵任務(如應急救援)的優先級;大規模連接支持海量無人機等設備同時在線,適用于物流、監測等場景。
“十五五”期間,通過政策與標準制定、基礎設施升級、技術融合創新、應用場景拓展等,5G-A將成為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其部署將聚焦構建低空智聯網、促進城市空中交通發展、提升應急救援能力,并最終形成“5G-A+低空經濟”的產業生態,助力我國在全球低空經濟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
1. 政策與標準制定
在空域管理改革方面,應推動5G-A與低空空域動態分配系統對接,實現空域資源“分鐘級”釋放,2026年前完成全國低空空域三維數字建模,劃分三級空域(核心管制區—監視區—報告區)。在安全與監管方面,制定5G-A在低空經濟中的數據傳輸、隱私保護標準,推廣“軍民航協同+區塊鏈存證”監管平臺,實現飛行計劃“秒批秒響應”。
2. 基礎設施升級與低空智聯網構建
在5G-A基站部署方面,于城市群、物流樞紐、旅游景區等區域部署萬個以上5G-A通感基站,實現重點區域厘米級定位與毫秒級時延;結合北斗增強站,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監測網,提升超低空(300米以下)覆蓋能力。在邊緣計算節點建設方面,于起降場、物流集散中心部署邊緣服務器,降低數據傳輸時延,支持實時決策。
3. 技術創新與融合
在通感一體化網絡建設方面,利用5G-A基站集成感知功能,實現對低空飛行器的動態跟蹤與障礙物感知。在城市空中交通(UAM)體系構建方面,利用5G-A低時延特性,支持eVTOL與地面交通系統的協同調度,實現“干線—支線—末端”立體配送。在AI與5G-A協同方面,基于5G-A的高速傳輸,將無人機采集的高清視頻、環境數據實時傳輸至云端AI平臺,進行目標識別、路徑優化等分析。
4. 應用場景拓展
在低空物流領域,通過5G-A網絡切片技術,為無人機物流分配專用帶寬,保障偏遠地區醫療物資、生活必需品的實時配送。在公共服務與應急救援領域,構建5G-A應急專網,在災害發生時快速部署臨時通信基站,支持救援指揮與減災物資投放。
5. 產業生態構建
推動產業鏈協同,鼓勵5G-A設備商(如華為、中興通訊等)與低空制造企業(如大疆、廣汽等)合作,開發定制化解決方案,推動5G-A基站與低空起降場一體化建設,以降低部署成本。
RedCap與無源物聯規模化商用
RedCap從規模覆蓋向深度應用跨越,助力5G物聯網生態繁榮
工業和信息化部于2023年10月下發《關于推進5G輕量化(RedCap)技術演進和應用創新發展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實現縣級以上城市規模覆蓋、連接數千萬級增長、終端產品超百款等目標;并于2024年4月啟動“5G輕量化(RedCap)貫通行動”,部署標準制定、網絡升級、應用創新等七項任務。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全國已開通RedCap基站超過100萬個,覆蓋330多個城市,實現縣級以上城市連續覆蓋。
運營商在2025年已實現RedCap技術的規模商用,覆蓋廣泛且應用場景豐富。“十五五”期間,應通過技術升級、成本優化、生態構建、政策支持及國際合作五大策略,推動RedCap從規模覆蓋向深度應用跨越,助力5G物聯網生態繁榮,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持續深化RedCap與5G-A、A I技術融合,提升網絡切片、邊緣計算能力,滿足低時延、高可靠性需求;結合通感一體、高精度定位等技術,強化垂直行業(如工業園區、港口)深度覆蓋,重點城市核心城區實現連續覆蓋,其他區域通過組網滿足場景需求。
加快無源物聯網部署,構建產業生態體系
無源物聯網在物流追蹤、環境監測、農林植保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十五五”期間,應加快無源物聯網部署,從技術、成本、應用、政策、安全及國際合作等維度推進。
技術上,深化與5G-A、AI融合,提升網絡切片與邊緣計算能力,并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在成本方面,通過規模化采購、技術改進及芯片設計優化,進一步降低設備成本,加速終端遷移;在應用層面,不斷拓展工業、農業、能源等傳統行業及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新興領域,構建產業生態體系;在政策方面,增加地方財政補貼以支持偏遠地區與公共安全領域網絡建設,出臺專項政策推動智能電網、安防監控等重點領域規模化應用;在安全方面,強化設備安全標準,推動態勢感知與威脅監測能力落地;在國際合作中,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去”,深化與歐美運營商合作試點,提升國內企業的全球影響力。
基站智能化改造賦能自智網絡建設
基站智能板(如智能追焦單元、智能處理單元等)是5G-A時代推動網絡自智與綠色節能的核心組件,通過動態波束調整、智能化運維、節能優化、多場景支持和AI集成,顯著提升了無線網絡的自動化、能效水平以及用戶體驗。
第一,動態波束調整,實時感知用戶位置,精準調整天線方向與波寬,實現“波隨人動”,緩解話務擁塞,提升用戶體驗;第二,智能化運維,自動化采集工參數據,閉環優化,時間從天級壓縮至小時級,運維效率提升30倍,故障自愈功能保障網絡穩定;第三,綠色節能,動態調壓功放、關閉空閑資源,結合“0位0瓦”技術,整體能耗降低7%以上,支撐“雙碳”目標達成;第四,多場景適配,保障高清直播、工業AGV、車聯網等低時延場景,覆蓋偏遠地區與高流動性區域;第五,AI集成,內生智能算力,精準識別業務類型并調度資源,結合大模型與數字孿生加速算法迭代。
“十五五”期間應加速部署基站智能板以促進基站智能化改造,通過技術融合與創新,顯著提升網絡自動化與能效水平。應用案例顯示,遼寧移動運維效率由此提升30倍,北京移動支持千萬級高清直播,河南移動應對大學城瞬時需求。
前瞻布局搶占6G技術制高點
6G作為未來十年全球最重要的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之一,將引領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當前,6G正從技術研究邁向標準研究階段。2024年9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召開的3GPP SA105次全會上,3GPP首個6G業務研究項目——6G場景用例與需求研究項目獲得通過。該項目主報告人由中國移動代表擔任,得到全球超過90家公司的支持,這標志著全球6G標準化進程的開始。
有鑒于此,國內產業各方應聚焦以下方面,盡早研究形成通信、感知、智能、計算等相互融合的創新技術體系,并通過前瞻性布局搶占6G技術制高點。
XR與工業基站專項
在XR增強方面,2025年部署QoS機制加以優化;2026年將實現多流協同傳輸,支撐虛擬工廠、遠程操控等場景,時延降至20ms以內。在工業基站方面,制定《5G工業基站安裝規范》,2025年完成100個智慧工廠部署,2027年形成防爆、高精度定位等差異化產品。
毫米波與衛星通信融合
在毫米波方面,2026年開展預研,2028—2029年試點6GHz頻段5G-A毫米波基站,服務于體育場館、交通樞紐等熱點區域。在手機直連衛星方面,2027年完成與天通衛星的融合,2028年實現北斗短報文功能集成,構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
運營商差異化部署策略與投資回報預期
運營商差異化部署策略與時間安排見表1。在投資回報預期方面:首先,進行CAPEX優化,通過載波聚合、AI節能等技術,2027年將單用戶成本降低25%;其次,提升ARPU,5G-A套餐用戶ARPU預計可達120元/月(較5G提升40%),2028年5G-A用戶占比超60%;最后,挖掘生態價值,帶動工業互聯網、車聯網等產業規模超3萬億元,創造就業崗位500萬個。
5G-A的推進需要把握“三個銜接”,即與5G網絡的平滑銜接、與行業需求的深度銜接、與6G技術的前瞻銜接。通過三個階段部署、差異化實施、生態化共建,預計到2030年我國將建成全球領先的5G-A網絡,網絡能力指標全面超越ITU IMT-2030要求,為6G時代奠定堅實基礎。同時,國內各省應立足本地產業基礎,在工業控制、低空經濟、衛星互聯網等領域形成特色優勢,共同書寫數字中國建設的新篇章。
*本篇刊載于《通信世界》2025年8月25日*
第16期 總9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