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_欧美日韩福利视频_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_午夜小视频网站

首頁 >> 產業 >> 頭條文章 >> 正文
王志勤:工業互聯網要更多地賦能中小企業
  • 新華網
  • 2023年2月27日 07:37

工聯網消息(IItime) 近日,阿里研究院主辦的“數實融合的第三次浪潮”——2023新經濟智庫大會,邀請十余位來自學術界、產業界和咨詢界的頂級學者、專家和企業家齊聚一堂,圍繞“數實融合的第三次浪潮”這一話題,展開思想和觀點的深度碰撞。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以《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題進行主題演講。他認為,中國數字技術的創新依然非常活躍,在多個領域有望取得突破,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以下為王志勤副院長演講主要內容整理——

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45萬億元,年增速達16%。展望未來,數字經濟將開啟量質齊升的新十年。預計到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將超過60萬億元,到2032年,將超過100萬億元,十年間增長將超過50萬億元。

當前,中國數字技術的創新依然非常活躍。一方面,包括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信息、先進通信等等戰略性數字技術持續部署;大量的交叉技術的出現催生了融合發展趨勢,涉及先進制造、生物醫藥、能源環保、健康醫療、先進材料、交通物流等多個領域。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具體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觀察。

一、5G:不僅僅是移動通信技術

過去三年是5G技術商用起步期。截至2022年6月,全球86個國家和地區的221家網絡運營商部署商用5G,全球5G網絡人口覆蓋率約26.7%;中國建成5G基站220萬個,約占全球60%。這一速度高于4G的前期發展速度。

不過,就5G技術與行業的結合,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總體來看,產業數字化占比接近60%,智慧化生活占比超過33%,數字化治理不足8%。從具體細分領域來看,文體娛樂和工業互聯網進展最快,占比均超過27%。有一個全球范圍的調研,結果發現很多行業都希望積極采用5G技術。

5G技術不僅是一種移動通信技術,也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組合。它往往和其他新一代信息技術結合,形成產業變革賦能的潛力,包括和人工智能、云計算、AR、VR以及一些軟件技術結合,從而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5G的技術標準在不斷的推進,第一個版本重點滿足大寬帶業務,第二個版本重點解決低時延、高可靠問題,第三個版本重點解決大規模的物聯網連接。目前,雖然5G大量應用的還是第一個版本,但是已經可以看到5G在大量場景和提質增效方面的巨大潛力。例如應用在港口礦山的無人駕駛,煤礦的遠程挖掘,電網的無人巡檢,在工廠內的機器視覺等。

當前,開始了6G技術的應用場景的展望。提出了6G,可以推動數字孿生、萬物智聯的發展愿景,6G業務將呈現出沉浸化、智能化、全域化趨勢。例如,在一些場景中,可以實現觸覺、嗅覺和味覺等更多感官信息的傳輸互聯,情感交互和腦機交互等。

二、人工智能:有望助推數字生產力變革躍升

當前,人工智能處于小范圍驗證向規模應用過渡的關鍵轉折點。從2018年開始,人工智能的一些技術突破之下,開始出現一些局部場景的試點應用。此后,在2020年前后,其應用行業逐步擴大,行業也搭建了深度學習框架,并建立了一些基礎研發能力,這為后面的行業應用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AI帶來的倫理和安全問題逐漸凸現。

目前,隨著行業應用逐漸深入,完善人工智能工程化的需求非常迫切,當前工程轉化率(技術產業化/AI技術)僅有53%。要滿足這一需求,需要技術生產工具的不斷完善、全棧智能計算體系的構建、AI平臺加速形成。我們預計,到2030年,約有70%的行業企業將使用AI技術,為全球增加13萬億美元的附加值。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AI技術正加速向千行百業應用滲透,健全、領先的AI工程化能力成為下一階段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目前,大規模預訓練模型成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不斷突破的主要路線。隨著大模型的發展,可用的智能技術能力逐步升級迭代為好用的智能基礎設施,前者關注模型構建、訓練技術創新,后者關注模型應用、部署工程落地。而多模態、知識增強等技術融入還將大幅提升大模型的性能和應用水平。

大模型的出現,加速拓展了AI應用能力的邊界,不斷催生AI驅動的新業態和新模式。一方面,AI的感知、認知和生成能力大幅提升。感知能力方面,包括工業PCB板的質量檢測;認知能力方面,體現為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以及最近非常火的現象級的ChatGPT。此外,在基礎科學領域AI也在實現新的突破,例如生物醫藥領域,DeepMind的AlphaFold2可分析楔入細胞膜中的蛋白質結構,還解開蛋白質折疊問題。

AIGC是最近幾個月最受關注的人工智能的新成果,有望成為助推數字生產力躍升的變革性力量。它不僅有望滿足日益增長的數字內容需求,如創作文章,實際上也在逐漸進入到社會生產環節,助力生產力提升。例如,MIT Fabricaide可以支持智能地安排零件位置、分配材料、分析材料使用情況等,幫助設計師提高效率、節約材料、降低成本;AlphaFold預測出98.5%的人類蛋白質結構,有助于深入理解一些關鍵生物學信息,從而更好開展藥物研發;AIGC將推動基因編輯、合成生物等技術進步,正在加速生物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三、先進算力:規模化供給能力至關重要

數字技術發展和數實融合都離不開算力。事實上,算力與經濟發展有顯著的相關性:算力每投入一元,將帶動3到4元的經濟產出。各國算力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也密切相關。算力規模前20的國家中,有17個是全球排名前20的經濟體。算力排名前五的國家,也是GDP排名前五的國家美、中、日、德、英。

云計算是重要的算力基礎設施。從國內看,用云量已經成為數字經濟發展活力的指標,用云量排名前10的省份基本與數字經濟發展較好的省份排名一致。近年來,我國云計算產業發展迅速。2021年,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為3030億元,增速45%,遠超全球29.5%的平均水平。不過,相比歐美,中國云計算發展水平還有明顯差距。

目前,中國正在積極推動先進計算創新模式升級,實現算力供給能力大幅提升。先進計算可通過系統化創新,加速算力規模化擴張、綠色化升級和靈活化部署,極大提升算力供給能力,高效賦能數字化應用發展,助力創新效率和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

四、工業互聯網:數字化轉型的優化范式

工業互聯網是數字化轉型的路徑和方法論,本質是“數據驅動+行業機理與知識”的優化范式。

通過工業互聯網,實現了連接范圍和連接深度的提高。在此基礎上,在實現組織和運營數字化轉型之后,進一步推動各行業實現業務的數字化轉型。由此,轉型探索由效率變革走向價值變革,由企業內走向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不僅國內企業如此,國外企業也是如此。

在整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現在起帶動作用的是龍頭企業,但是我們希望能夠更多賦能中小企業。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進一步降低數字技術的應用門檻。第一,在軟件和應用領域,通過大量的無代碼和低代碼技術來加快軟件應用的開發落地;第二,在中間的平臺方面,要借助中間件集成打通各業務組件,推動業務靈活重組編排;第三,以低成本模塊化為核心,簡化機器人部署應用。實際上現在采用了很多開放化、可擴展的急用套件,來降低研發成本,實現敏捷靈活調度即插即用。

最后,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我們看到通過數字技術的融入,過去比較封閉的工業操作技術(OT - Operation Technology,是為工廠自動化控制系統提供技術支持,確保生產正常進行的專業技術)正在和信息技術逐步打通,由傳統以控制為核心的封閉體系向控制與分析并重,數據驅動、軟件定義、靈活開放的新型體系轉變。隨著兩個體系的進一步開放和結合,數字技術帶動工業技術體系創新演進,有望形成數據驅動、靈活部署、按需定制、開放融合的全新技術架構。

總體來看,在數字技術一些重點領域,我們可以看到已經在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取得了一些成績,希望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新技術能夠進一步的發展,同時在數字化轉型中能夠形成更多的新模式,賦能整個數字經濟的發展。

編 輯:蓋貝貝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