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
王岳 騰訊云高級戰略總監
馬徐 騰訊云高級戰略總監
吳朋陽 騰訊研究院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李南 騰訊研究院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
邴金友 騰訊云智能制造資深戰略總監
11月30日,2022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智能制造論壇正式舉辦。會上,騰訊云聯合騰訊研究院發布《騰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洞察報告》,全面展示騰訊在服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領域的思考、定位、優勢能力,以及在研、產、供、銷、服領域的案例與最佳實踐。
“以人為本” 將是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需要把握住的長期主線。所有數字化轉型活動都是為了能夠給組織、員工、 合作伙伴、用戶以及最終消費者創造價值。
- 李強 騰訊集團總裁、政企業務總裁
以數據采集、網絡通信、計算分析、人機交互、仿真預測等代表的數字工具將成為新的生產力,以“數字技術+連接對象+行業知識”的轉型范式將對產業生態形成深遠變革。
- 司曉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
騰訊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洞察報告
【以人為中心】的連接、數據與決策
一、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邁入新階段 - 破舊立新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業悄然邁入新的階段 - 破舊立新。在與眾多企業管理者接觸過程中發現,越來越多從工業時代成長起來的企業,開始不滿足于舊有模式與規則下的改良,而是寄希望于借助數字化手段實現倍增創新。通過創新,在更短時間內,以更少的人力與資源投入,實現 業務的倍速增長、極致的運營效率以及卓越的用戶體驗。
比如特斯拉,研發投入盡管只有豐田的1/4,但電動汽車銷量卻遠超工業時代的強者;三一、美的企業員工數量近乎腰斬,營收與利潤卻能連創新高;以及玲瓏輪胎,疫情期間整個輪胎行業的銷量是負增長的,但玲瓏反而逆勢增長50%。
盡管上述企業轉型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但本質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即“破圈”:開辟一條新的思維途徑、引入更多創新技術、重新定義運營與商業模式。寧德時代制造專家曾提出,“智能制造的未來方向是極限制造”,并成功將動力電池缺陷率由百萬分之一提升到十億分之一。這樣的極限效率,僅依賴傳統工具與固有經驗絕非可能。再以輪胎行業為例,一家大型輪胎生產企業每年SKU接近20000件,這意味著企業在具備生產十幾萬條輪胎這樣大規模生產能力的同時,還需要兼顧小批量、個性化訂單,并且還要盈利。因此,企業唯有將原有的生產方式、運營流程、供應鏈體系用數字化的方式重新來過,方能響應復雜市場環境所催生的極致需求。
所以企業要破舊立新。在規模與范圍上,企業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到無死角的數字化。過去多是單點、小范圍的優化,做的是修修補補的活兒, 且都是各做各的。現在企業則是要像下棋一樣,先謀全局,再去落子。而在數字能力的構建上,更要強調跨領域、跨學科技術之間的組合與聯動,并引入更多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在內的指數型技術,方能支撐企業更大規模、更為復雜的創新活動。
二、2023制造企業數字技術應用七大趨勢
數字化創新的成功絕非僅憑單一或是少數技術的應用,而是依托技術之間不同組合所釋放的乘法效應。伴隨數字化的精耕細作OT、DT、IT技術之間的融合也在提速,且不斷擴大其影響。根據騰訊的觀察,2023年七項數字技術有望擴大其在組織內部的應用范圍,并創造明顯的價值與收益。
移動工業互聯網平臺成為制造企業“標配”- 更多工業應用正快速由PC端轉向移動端,以響應碎片化、去中心化以及實時性的新工作方式。預計2023年,面向大量特定、高頻應用場景的、小而美的移動工業APP與小程序將迎來井噴。而伴隨工業APP使用量的激增,基于移動端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有望成為眾多制造企業的“標配”,將更多承擔移動工業APP統一開發、部署、集成與調用的職責;
全棧工業AI能力加速算法工廠建設– 骨干制造企業將率先完成AI技術在多個核心業務場景上的落地。工業AI由試驗、試點逐步擴展到車間/工廠級的部署,企業借此實現由現階段局部決策優化升級到全局決策最優。為此,企業開始著手以工程化方式推進工業智能的整體落地,包括工業數據中臺、邊緣計算、機器學習平臺、算法模型在內的全棧工業AI能力;
數字工廠中樞, 平臺化打造數字工廠–2023年,為減少系統孤島、提高數據與應用的開發效率,更多制造企業傾向采用平臺化技術架構推進數字工廠的整體建設。屆時,工廠都需要安裝一個基于云、邊協同架構的數字中樞,用數據驅動工廠的精細化運營與精準決策。行業/企業的業務側重不同,數字工廠中樞的架構也不盡相同,但四個核心平臺不可或缺,即邊緣計算平臺,將云計算z搬到離數據源頭最近的地方,提供敏捷、安全的計算能力;工業物聯網平臺,負責各類設備的統一接入;工業大數據平臺,對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多源數據進行統一匯聚、管理與數據挖掘;以及云原生應用開發平臺,基于容器、微服務、低代碼開發工具, 支撐工業APP的敏捷開發與集成。隨著工廠生產環境的日益復雜,數字工廠中樞概念將會被更多生產企業所接受并付諸實施。
以“人為中心”的全面工作體驗技術 – 伴隨數字化轉型重心向“人”的回歸。以“提升體驗”為目的數字技術在2023年將獲得組織的優先投入。新一代協作辦公工具、AR/VR、RPA、數字虛擬人、低代碼、AI輔助決策等數字技術將更多以組合的方式嵌入到企業方方面面的日常工作,在提升員工數字化能力的同時,激發員工的工作活力。同時,疫情的反復也將加速全面工作體驗技術的落地,以更好支持混合辦公的新工作方式。
C2B平臺 2.0,打通由消費側到供給側的最后一公里 – 如果說C2B 1.0僅是用戶、渠道與營銷體系的數字化,那么在2.0模式下,品牌商可做到與用戶形成價值鏈全過程的直連與交互,且真正意義上實現反向設計、反向研發、反向生產,提升大規模客制化能力。C2B 2.0是思維模式上的轉變,更是數字能力的升級。在C2B2.0平臺的建設過程中,數據中臺、業務中臺的搭建,以及前端營銷系統與后端核心業務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都將遇到不小的挑戰,但也是企業在追求價值增量創造過程中繞不過的“坎”。
虛實融合,下一代工業數字孿生技術 – 工業元宇宙當前還僅是處于設想階段,但與元宇宙相關的核心技術, 包括游戲渲染引擎、高物理仿真、計算機圖形、高精度實時渲染等技術,未來一年將會更多參與到工業軟件生態體系建設當中,成為構建數字孿生的使能工具。元宇宙技術與傳統工業數字孿生技術的結合,可以大幅降低模型創建以及高仿真世界的難度,未來在研發仿真、數字孿生工廠、以及自動駕駛模擬等領域都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以自研游戲引擎技術為代表的工業元宇宙技術有望成為下一代核心基礎工業軟件。
數字原生技術重構工業互聯網平臺底座 – 進入后云計算時代,越來越多平臺型工業互聯網服務商正在圍繞容器、微服務、低代碼、云安全等數字原生技術重新構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基座。2023年,更多數據與工業應用將群體遷移到數字原生平臺,并基于平臺進行創新應用的統一開發、交付、運維與迭代,以提升數字技術能力的彈性與可擴展性,快速響應前端用戶需求變化。
三、騰訊服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三大優勢“與”四個方向“
如探究創新的本質,其并非是從0-1的創新,而是組合式創新,是現有要素的全新組合。尤其是在后工業時代,越是看似不相關的要素組合在一起,越是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騰訊的邏輯便是將集團的技術與生態資源以最優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并以云作為統一出口,服務好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 硬核數字技術、2C能力2B化與跨界創新實踐構成了騰訊服務產業數字化的基礎能力模型。
“三大優勢“:
“四個方向“:
騰訊智能制造分別就點、線、面、體四個維度,不斷摸索自 身的的定位、差異化優勢、以及發展路徑,將騰訊的硬核科技、2C能力優勢以及跨界創新領域的最佳實踐成功轉化為制造業專屬的產品、 服務與解決方案。
四、做好數字化轉型的三件事 – 連接、數據、決策
在騰訊過去幾年參與的眾多數字化轉型項目中,發現盡管轉型場景、路徑、所采用的技術各不相同,但其底層邏輯是相通的,都是圍繞連接效率、數據效率和決策效率開展轉型工作。騰訊也都是在圍繞這三件事服務好制造業的轉型與創新。
連接- 企業所有商業活動的本質都是一個接著又一個連接,“連接力”的比拼正成為企業間競爭的主戰場。例如當輪胎生產企業成功將經銷 商、門店、最終用戶以及設備以數字化的方式連接在一起,那么這家企業便不再是單純的制造商,而是升級成為平臺服務商與用戶運營商。企業的競爭邏輯、商業邏輯與生態邏輯得以成功升維。
數據 – 數據是核心生產要素早已達成共識。但企業在數字化上投入越多,數據孤島、信息孤島的問題反而越嚴重。這就導致分析、決策多是片面的、不充分的,且與其他部門的決策相矛盾。以在工程機械行業為例,用戶數據與設備運行數據都是分別鎖在營銷部門與IoT部門的系統當中,形成一個個信息繭房。但試想如果兩者數據能夠打通,將用戶數據與其操作的工程設備數據相匹配,便可以生成更多洞察,進而轉化為增值服務,比如可以通過對設備使用數據的全面分析, 反哺配件的自動化營銷、 預測性保養服務跟進、或是二次銷售線索。
決策 - 由“數據+算力+算法”驅動的智能化決策取代經驗決策。越是復雜的業務,企業越是需要引入大量的算法與模型,方可有效化解轉型的復雜性,達到極致的運營效率。未來的企業,決策流程中的所有環節都應由幾百、上千種的算法來支持,并且是站在全局視角的智能決策。決策智能化的廣度與深度決定企業未來的核心競爭力,并放大企業之間的能力差距。
五、“以人為中心”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騰訊集團高級管理顧問楊國安教授曾提出這樣一個公式 - 數字化=Technical(科技)X Social(人的 因素)。數字化轉型,技術是表象,本質是人。所以所謂數字化,就是要學會怎樣利用數字技術來激活 人的潛力,并最終服務好人。尤其是在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的核心資產不再是設備、機器,而是員工、戶、合作伙伴。數字化離人越近,轉型收益往往越高、成功率也越高。
組織/員工轉型,打造敏捷協作模式
通過一個統一的集團級共享服務平臺,為各業務團隊提供所需的共同能力、信息與資 源。通過這樣一個“1+N”的組織形式,前線業務團隊既保證了敏捷性以及團隊間的協作效率,又可以享受到后方的強大補給。
生產運營轉型,構建“以人為中心”的數字化能力
在生產環境中,數字技術最大的價值是服務勞動者,應當優先考慮勞動者的利益,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包括:改善勞動者的工作環境、提升勞動者的工作效率、增強現場員工的能力。在以人為中心的工廠,人機關系的重新定義已經是進行時,新一代藍領工人將更多從操作工(operator)的角色轉換成“輔導員”,從被管理者轉變為管理者,員工的積極性與創造力得以被最大程度激發。未來的工廠,工作環境應當更安全、更友好。工人應當被授予更多的責任和權利,且贏得更多的尊重。
騰訊在近年來的實踐中,幫助多個領域的企業構建“以人為中心”的數字化能力:
富馳高科AI質檢-讓AI技術代替人來“找茬”
云無界無人礦車-人機協同重構
數字工廠操作系統 - 車間“智變”讓決策更科學
掌上數字工廠-構建以人為中心的協作網絡
*案例詳情見報告原文
服務與商業模式轉型,升維重構增長邏輯
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心正逐漸由供給側轉向需求側,從過去的紅海搏殺轉向新藍海競爭。同時,制造企業在商業模式探索過程中,也更加遵循三個原則:創造性、經濟性以及社會性。過去一年我們觀察到,眾多行業領軍企業、骨干企業,無論是采取企業母體內部孵化的方式,還是獨立 于母體的外部創業,都在將更多精力注入到服務與商業模式的創新上,其中不乏有企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玲瓏輪胎新零售平臺,驅動企業由輪胎制造商向服務運營商轉型
某工程機械頭部廠商數字營銷平臺牽引客戶體驗、轉化與服務的全面提升
某紙業集團數字產業鏈平臺,助力“鏈主”引領產業升級
*案例詳情見報告原文
IT轉型,賦能場景創新、業務響應與產業升級
在騰訊看來,算力的躍升和彈性、敏態研發、以及助力業務能力開放構成了今天IT技術的新特征。因此在制造業,IT轉型落腳在:
鋪設彈性基礎設施,破局算力瓶頸
打造一個敏態的軟件研發基座
業務能力開放共享,助力產業翻新升級
基于以上的IT轉型落腳點,上海電氣等多個企業完成IT轉型標桿案例:
上海電氣云仿真平臺-彈性算力,破局工業仿真成本效率最優解
三一集團級技術中臺-研發效能規模化提升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平臺-業務能力與實踐的封裝與開放賦能產業升級
*案例詳情見報告原文
組織轉型、服務/商業模式轉型、生產運營轉型、以及IT轉型這四個轉型領域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轉型 藍圖中的四塊拼圖,互為條件、相互咬合。騰訊在其中更多是聚焦在平臺化數字能力與連接領域的優 勢,推進企業的全面數字化轉型。
六、數字化轉型的五個階段與六個關鍵成功要素
企業轉型的最終轉型核心驅動都將由成本驅動轉向用戶與創新驅動;數字化產品與服務在營收中的占比逐年增加;企業的生產運營與商業模式也將趨于平臺 化與生態化,最終的競爭也將轉為生態層面的競爭;同時,平臺型的業務模式需要更為復雜的平臺化技術架構與系統來支撐。
在騰訊參與的眾多轉型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無論數字化轉型處于什么階段、采用什么樣的技術與路徑,其基本的成功要素都是相似的。凡具備以下六個關鍵要素的數字化項目,成功的可能性會成倍增加:
七、構建可組裝的模塊化數字能力
騰訊云在產業互聯網的定位是連接器、工具箱與生態共建者。因此在數字化能力的構建上,采用的是“模塊化”的設計理念。通過將復雜系統解耦成相對簡單、具有獨立功能、可組裝的模塊,以化解系統的復雜性,降低企業參與數字化轉型的門檻。
八、擁抱面向未來的數字躍遷
數字科技正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助推制造企業的組織創新、生產運營創新、商業模式創新以及IT創新,更重要的是,幫助不斷提升“以人為中心”在企業價值中的重要性。騰訊服務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邏輯,即發揮騰訊的數字科技優勢,“以人為中心”,幫助廣大制造企業加強廉潔、用好數據、做好決策,助力企業全面擁抱數字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