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網消息(IItime)近日,工信部印發《關于優化業務準入促進衛星通信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手機直連衛星等新模式新業態規模應用,發展衛星通信用戶超千萬,推動衛星通信充分融入新發展格局,有力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衛星互聯網作為未來通信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空天地海一體化通信系統、實現全球萬物互聯的基礎,其戰略價值日益凸顯,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當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技術領先、規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網絡,推動衛星通信與地面移動通信融合發展,有助于構建天地一體的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支撐我國網絡強國、航天強國、數字中國建設。
《指導意見》將給衛星通信產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又將如何推動民營經濟及商業航天發展?《人民郵電》報就這些問題采訪了業內專家以及企業代表,對我國衛星通信產業發展態勢進行分析和梳理。
全球服務:順應大勢,我國衛星互聯網發展時不我待
國際電信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球仍有近26億人未接入互聯網,占全球人口的1/3。偏遠山區、海洋、沙漠等地區長期處于“信號荒漠”狀態。衛星通信尤其是低軌衛星互聯網,能夠實現低時延、大帶寬的全球無縫覆蓋,可以很好地填補地面網絡覆蓋空白,解決遠山、近海等“最后一公里”的連接問題,成為破解這一“數字鴻溝”的金鑰匙。
近年來,全球衛星互聯網發展熱度持續攀升,各國星座建設進度加快。美國SpaceX公司已累計發射超過9100顆星鏈衛星(含測試衛星),其中在軌活躍衛星為8200~8300顆。截至3月底,星鏈用戶已突破600萬戶,服務覆蓋超120個國家。英國通信公司OneWeb推出的OneWeb星座計劃,截至2024年底已成功部署648顆低軌衛星,構建起全球第二大低軌通信星座。加拿大衛星通信公司Telesat打造的由198顆衛星組成的Lightspeed星座,構建起兼顧“本土覆蓋深度”與“全球服務能力”的通信網絡。
我國高度重視衛星互聯網發展,于2021年成立中國星網,重點布局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當前,以中國星網、上海垣信等企業為主推動的星座建設正快馬加鞭。但由于起步較晚,我國衛星互聯網發展與國際領先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加快發展步伐已是時不我待、刻不容緩。
政策破局:優化準入,開啟“國企+民企”雙引擎
為牢牢把握衛星通信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機遇期,工信部適時發布《指導意見》,明確提出6方面19項舉措,強調優化衛星通信業務準入,有序推動衛星通信業務開放,促進衛星通信產業高質量發展。
“當前,衛星互聯網已成為國家空間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時,面向6G演進發展,天地一體是典型特征之一。”中國移動研究院星地融合技術研究所所長鄧偉表示,《指導意見》是順應天地一體技術產業發展趨勢的前瞻布局,也是對未來衛星通信產業格局的戰略部署,對產業各方布局天地一體網絡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指導意見》具體提出,支持電信運營商開展終端設備直連衛星業務,通過共建共享等方式充分利用高低軌衛星資源,加快推動衛星通信應用由專業領域向大眾領域普及延伸。研究設立新型衛星通信業務,進一步擴大向民營企業開放。有關專家表示,構建“國企+民企”多主體產業發展格局,充分說明了我國推動衛星互聯網發展的決心和力度。
中國信通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總工程師李俠宇表示,《指導意見》支持衛星互聯網、手機直連衛星、衛星物聯網等各類衛星通信業態的發展和應用,將有力促進衛星通信產業創新發展,優化基礎設施布局,提升全域服務能力。
產業發力:衛星互聯網產業化全面推進,多項應用惠及大眾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相關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衛星互聯網市場規模達353.3億元,預計2025年達376億元。李俠宇表示,在政策、技術、應用等多重因素的驅動下,我國衛星通信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2024年12月,中國星網完成首發任務,衛星互聯網低軌01組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并順利進入預定軌道。今年以來,中國星網“織網”速度明顯加快,特別是自7月以來,一個月內連續成功發射衛星互聯網低軌05組至10組衛星,刷新了國內高密度組網的發射紀錄。
面對國家建設任務與廣闊市場藍海的雙重機遇,電信運營商紛紛表態,將積極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深耕重點應用場景,發揮產業鏈牽引帶動作用,推動衛星通信產業高質量發展。
手機直連衛星是當前衛星通信領域發展的熱點領域。在近期北京暴雨汛情期間,當傳統通信手段受到嚴重影響時,衛星電話通過低軌衛星互聯網架起了“空中生命線”,在搶險救援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電信于2023年9月全球首發手機直連衛星服務,2024年4月全球首創汽車直連衛星服務。今年5月,中國電信與老撾通信公司ETL聯合在萬象發布手機直連衛星業務,標志著其正式走向海外。
中國電信衛星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電信將深入貫徹落實《指導意見》相關要求,立足云網資源稟賦,充分發揮天地一體信息網絡優勢,積極推動星地融合應用創新與國際市場業務拓展,不斷拓展與手機、汽車等廠商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加快直連衛星業務規模發展,著力打造衛星通信戰略性新興產業新生態。同時,將持續挖掘“天通衛星”大眾化應用潛力,推動衛星通信由專業領域向大眾領域快速普及延伸。
中國移動積極布局衛星通信領域,承擔多項國家專項任務,牽頭多項3GPP/ITU/CCSA等標準,形成了星地深度融合組網(STCN)技術體系,并攜手中國星網發布北斗短信業務,累計發展用戶超49萬,在網終端數超1600萬部。據介紹,今年夏季北京暴雨“斷聯”期間,中國移動為用戶提供了免費北斗短信服務,無信號時仍可發送定位求助信息。
鄧偉表示,中國移動將按照“以地強天、星地融合”發展思路,積極拓展衛星固定寬帶、手機直連等業務,攜手產業伙伴助力國家構建“天地一體”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在6G階段繼續保持我國4G/5G以來的領先優勢。
中國聯通于2024年2月攜手中興通訊、銀河航天、是德科技完成了NR NTN(5G寬帶非地面網絡)終端直連低軌衛星在軌試驗。
中國聯通研究院泛終端研究中心總監周晶表示,下一步,中國聯通將重點圍繞系統能力布局、應用場景示范、生態合作共建,加速推進天地一體融合發展。聚焦低空與應急場景等衛星應用,通過一體化融合覆蓋和差異化場景布局,打造空天地立體應急保障和通信服務能力。
從企業自身發展看,衛星通信是電信運營商應對極端環境和市場競爭的戰略選擇,更是未來天地一體融合通信的核心組成部分。隨著衛星通信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其商業價值將進一步釋放,或成為電信運營商新的增長點。
記者注意到,《指導意見》除了降低民營企業準入門檻,還鼓勵民營企業依法依規利用各類高低軌在軌衛星資源,通過租用衛星資源、開展增值服務、分銷代理業務等多種商業化合作方式,盤活存量衛星資源,豐富業務種類,繁榮衛星通信市場。
“這些舉措一方面將顯著推動提升民營經濟在衛星通信領域的占比,助力民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李俠宇表示,“另一方面,隨著更多民企的進入,也將進一步推動商業化衛星互聯網發展,為商業航天的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全面提速:衛星通信數字基礎設施加速部署,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衛星通信作為“天地一體、高速泛在”的數字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程度對于鞏固提升我國信息通信業競爭優勢和領先地位至關重要。
當前,我國衛星通信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穩步提升,已廣泛應用于應急通信、航空機載通信、遠洋船舶通信等領域,在地面網絡覆蓋不足的區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一級巡視員王鵬表示,將充分發揮衛星通信優勢,支持衛星通信在應急通信、數字惠民等傳統領域的應用。加強衛星通信與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交叉融合,推動手機、汽車、飛機等直連衛星。
“隨著衛星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未來衛星互聯網、手機直連衛星、衛星物聯網等各類衛星通信業態的應用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新的商業化應用場景將更加豐富,衛星通信業務將更加繁榮。”李俠宇說。
需要關注的是,我國還處于衛星互聯網建設初期,與國際領先水平尚有一定差距。李俠宇建議,行業各方要聚智聚力,重點從四方面發力加快追趕超越步伐。
一是進一步加大對中國星網的支持力度,推進低軌衛星互聯網快速發展,促進中國星網、基礎電信運營商以及各相關企業的合作,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共同構建互聯互通的標準體系,加快構建天地一體的信息網絡體系。
二是進一步完善衛星互聯網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規,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分業務、分階段、分步驟有序推進衛星通信業務開放,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為衛星互聯網應用推廣和產業培育提供全方位政策指引。
三是進一步推進衛星互聯網科研攻關,尤其要加強星地融合和手機直連衛星技術攻關、樣機研制、軟件系統開發、應用案例探索等。
四是積極推動商業航天發展,降低產業上游成本。推動我國衛星制造逐步實現流水線作業以及進行模塊化設計,以此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實現商業化快速發展;推動衛星發射逐步提效降本,提高單發火箭的運載能力;開展火箭回收技術攻關,降低火箭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