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在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經濟分論壇上,國家數據發展研究院、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發布《數字經濟獨角獸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數字經濟獨角獸企業是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典型代表和關鍵支柱,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和風向標。目前,我國數字經濟獨角獸細分結構趨于成熟,各細分行業分布均衡,華東地區等區域發展較好,正在引領產業集聚。
獨角獸成數字經濟發展關鍵支柱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規模持續擴大,2023年數字經濟增加值、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較上年均有提高,2024年規模以上數字產品制造業增加值增速明顯快于規模以上工業。數字消費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拓展,帶動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6.5%。
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市場主體不斷發展壯大,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明顯增強,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能。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產大模型覆蓋場景數量及應用成效全球領先。其中,獨角獸企業成為關鍵支柱,獨角獸企業是具備較高創新能力和成長潛力的科技型企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創新能力與創新生態的重要風向標。獨角獸企業當中,數字經濟企業占主導地位,是數字經濟創新發展的典型代表和關鍵支柱。
報告指出,數字經濟獨角獸引領技術突破與產業變革,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數字經濟獨角獸憑借高估值集中優質資源,具備持續投入的研發能力,擺脫短期回報約束。尤其是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在數字經濟領域的廣泛應用,將前沿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速數字經濟的迭代升級。另一方面,數字經濟獨角獸提供成熟的數字技術解決方案,大幅降低傳統企業轉型升級的門檻,為傳統企業提供系統性的數字化轉型路徑,通過構建數字化的協同網絡,獨角獸發揮平臺整合能力,有效開拓新業態。
獨角獸企業引領產業集聚發展
報告顯示,2015年—2019年,我國各年新增數字經濟獨角獸中,互聯網平臺、數字內容等數字要素驅動業獨角獸企業數量占比較高,互聯網經濟進入發展起步期。2020年—2024年,數字產品制造業獨角獸數量的占比由20%提升至38%,數字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數字經濟進入成熟發展期。其間,數據要素與數字技術雙輪驅動,數據要素價值加快釋放;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計算機制造、電子元器件制造等領域加快取得技術突破,先進制造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從行業分布來看,2024年,我國數字技術應用、數字化效率提升、數字要素驅動、數字產品制造及服務業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各占四分之一左右,反映出我國數字經濟均衡、全面的發展格局,數字化轉型覆蓋實體經濟的各個環節,形成了多元融合的創新生態。
從地域分布來看,全國數字經濟獨角獸企業較均勻地分布在華東地區、華北地區和中南地區,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等省份發展較好,正在引領產業集聚。其中,華東地區有40%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獨角獸企業,以及38.6%的數字化效率提升企業,京津冀地區近五年新增獨角獸企業更多集中于軟件開發等數字技術應用業,長江經濟帶獨角獸企業達到269家,近五年新增獨角獸企業集中于計算機制造等數字產品制造業。
數字經濟獨角獸發展前景廣闊
當前,獨角獸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風向標,成為數字經濟發展實力的重要標志。報告指出,獨角獸的成長軌跡可以反映數字經濟的發展階段和趨勢。一方面,獨角獸的融資動向和估值變化可以反映資本市場的熱點;另一方面,獨角獸連接多元創新主體,重構產業邊界,推動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有效融合。
2025年,“獨角獸企業”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報告認為,我國數字經濟獨角獸發展前景廣闊。一方面,我國創新基礎不斷夯實,支撐數字經濟主體創新能力持續增強,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數據,2023年我國研發投入達到7230億美元,創新指數排名全球第11位;我國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算力規模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一體化算力網不斷完善。另一方面,6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人工智能原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近十年人工智能領域論文發表數量與專利授權量位列全球第一,智能機器人企業創新高度活躍;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量子通信等產業新增長點持續涌現。
與此同時,我國創新生態不斷優化,為數字經濟企業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空間。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4年評估的全球百強科技集群中,我國上榜26個科技集群,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北京、上海—蘇州、南京等四個集群進入前十。此外,我國數據工作體系已初步成型,數據資源開放和共享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創新發展政策不斷完善,為數字經濟發揮引擎作用提供了有利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