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聯網消息(IItime) 1月8日,央視《新聞聯播》播出了時長5分鐘的要聞,題為《工業互聯網加速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要聞強調,5G與工業互聯網的融合,將加速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建設,加速中國新型工業化進程,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1月1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我國工業互聯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量質并進,新模式、新業態大范圍推廣,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2021一開年,接踵而來的重磅利好政策無疑顯示出社會各界對工業互聯網(IIoT)發展寄予的厚望。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作為新技術的長期觀察者,我們都知道但凡面對大機會,總會是像技術炒作周期曲線那樣,“一波三折”的歷經波峰和波谷,該掉的坑一個不會少。有時甚至可能是九死一生。
對標互聯網的發展,在群雄逐鹿的1999~2001年間,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共有899家科技公司IPO,但到2019年,這批公司中股票仍存續的只有61家。
如何將各種促進產業發展的措施用到實處,轉化成工業互聯網企業實實在在的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多方的持續努力和推動。
面對風頭正盛的工業互聯網,有些時候我更愿意以“潑冷水”的態度多往相反的方向去想想,產業是否足夠扎實和健康。
01
數采硬件的出貨量是先行指標
根據《新聞聯播》中播報的數據,工業互聯網網絡已覆蓋全國300個城市、連接18萬家工業企業,覆蓋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等30多個國民經濟重點行業,加速著各行各業的創新變革。
統計顯示,2020年,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約為3.1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9%。工業互聯網融合帶動的經濟影響規模約為2.5萬億元,對GDP增長的貢獻超過11%,將帶動超過255萬個新增就業崗位。
工業互聯網巨大的社會與經濟價值毋庸置疑,不過工業互聯網的價值最大化,一定是建立在設備數據被有效采集、傳輸、存儲和分析的基礎之上。
工業企業有很多利用工業互聯網提質、增效、降本、減存的需求,為了實現這些目的,起始步驟要從關鍵數據的采集開始。
用戶需要明確采集震動、溫度、濕度、電壓等哪些設備和產線數據,在適當的位置加裝傳感器、儀器儀表、變送器等數據采集硬件。只有打好了這些基礎,才能有底氣去談后續的數據分析和決策。
因此,數據采集是源頭步驟,數據采集硬件的出貨量是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先行指標。
在工業互聯網發展初期,工業世界普遍存在的是各種工控“信號”,由于信號與數據的差異,很少有企業具備數據思維,導致傳感器的數量嚴重不足,很多數據還沒有形成有效的長期積累。
過去在工業互聯網的理念還未普及之時,安裝傳感器不僅增加成本,而且平白增加了設備的復雜度,還沒有明確的應用意義。設備本身已經夠復雜了,誰也不愿意再費力增加一些看似沒用的傳感器。
只有數據采集硬件的出貨量達到一定數量,才有可能從量變引發質變,促進工業互聯網的長期健康發展。
根據《2020年中國工業傳感器市場年度報告》中的分析,近年來工業傳感器一直保持著較高增長率,但在2019年整體市場呈現出增幅下滑。
2020全年來看,工業傳感器受疫情影響有限。新冠疫情對工業傳感器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2020年第一季度,產品無法有效的完成銷售與出貨。
作為細分領域,值得關注的是視覺類傳感器,其整體市場近兩年發展良好,增速保持在20%。預計未來這種增長勢頭將可延續,主要原因在于其應用范圍的擴大。機器視覺目前的3D技術可運用于多種場景,深度學習也開始逐漸運用于瑕疵識別等新場景。
不過,整體來看,從2012年工業互聯網的概念出現至今,底層的工業傳感器數量雖然持續增長,但遠未達到從量變引發質變的臨界點,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價值還沒有充分體現。
沉下心來以最基礎、最核心的方式布局市場,將工業互聯網的著眼點下沉到工業傳感器層,更容易扎實的構建完整而優質的工業互聯網發展底座。
02
工業互聯網的冰火兩重天
工業互聯網不存在“爆款”的可能性,它引發的變革不會一蹴而就,而是漸進式轉型。
工業互聯網的真正意義在于促進產業生態的重構。
生態的重構要以工業企業為主體,才能順利推進。
這個過程中,企業可能將面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和科技創新風險,一旦企業在技術路線選擇方面脫離了市場需求,就要承擔前功盡棄的后果。
同時,如果工業互聯網的投資回報率算不清楚,就意味著見效慢,效果很難評估,工業企業的推進意愿自然不會提升。
與政府相比,工業企業離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更近,也離捉摸不定的科技前沿最近。作為各種市場變化的第一位接受者,企業對市場動態最為敏感,對技術應用最為挑剔。
這也就造成工業互聯網從發展初期,一直存在著冰火兩重天的狀況。
火、熱的一方是國家和各地政府,積極推動,持續加碼;
冰、冷的一方是工業企業,謹慎參與,動力不足。
可喜的進展是,這個問題正在得到逐步改善。
這主要得益于工業互聯網企業的認識成長與迭代。
回首5年之前,工業互聯網還停留在創造表面價值,通過3D仿真、顯示大屏和數據可視化,將數據進行直觀的呈現。
現如今,工業互聯網企業已經意識到,如果對工業理解不深,觸及不到工業實質,再先進的互聯網也發揮不出應有的價值。
因此,工業互聯網企業逐步向上圖中莫比烏斯環右側的更深層面滲透,觸及到工業本質,與不同細分行業的不同產品、服務提供商配合落地,形成價值閉環。
以預測性維護為例,工業互聯網平臺僅僅顯示出故障預測和報警信息并不足夠,最終用戶希望工業互聯網企業在合作協議中,保證設備的正常運行,如果發生停產損失,服務者需要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
這就意味著工業互聯網企業除了利用預測性維護,將服務環節從“被動”變為“主動”之外,還要快速建立提供更多運維與深度服務的能力,才能真正將數據轉變成價值。
不少工業互聯網企業正在朝這個方向實踐,邁上新臺階,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