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育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力招引工業互聯網優勢平臺落地,積極培育本土平臺做強做優,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向平臺服務商轉型,圍繞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四大主題培育20個區域優勢明顯、產業特色顯著的工業互聯網標桿平臺,全力支持龍頭企業打造1—2個國內領先的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動態完善區域供應商推薦目錄,面向行業和中小企業提供服務。鼓勵發展工業電子商務平臺,提升企業間供應鏈集成管理水平,強化“線上經濟”基礎支撐能力和賦能能力。以平臺為核心,聚合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數據鏈,挖掘新型生產要素價值,全面提升工業互聯網一體化解決能力。〔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商務局、市投促局、各區(市)縣政府〕
2.推動工業APP向平臺匯聚。發揮中國軟件名城與數字人才優勢,加快建設國家工業軟件協同攻關與體驗推廣中心,實施“蓉貝”軟件人才計劃,大力培育工業軟件企業,完善工業軟件研發、生產和服務體系,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業和特定場景,覆蓋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維護、經營管理等制造業關鍵環節的工業APP。建設工業APP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工業APP向平臺匯聚。組織開展工業APP測試評估。鼓勵工業企業開放應用場景,滾動更新工業APP推薦目錄,促進工業APP功能完善與供需對接,培育形成2000個面向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工業APP。〔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科技局、各區(市)縣政府〕
3.深化工業互聯網平臺合作。構建平臺間合作的技術標準和功能組件,推動平臺間能力互補,促進平臺間的應用調用和數據集成。加強區域協同,探索建立商業驅動的平臺合作模式,鼓勵平臺間開展橫向協作,打造成德眉資供應鏈協同平臺,加速區域內要素配置、技術服務、產業協同的一體化發展。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戰略,促進區域重點平臺互認互推、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共建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共創國家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發改委、市新經濟委、各區(市)縣政府〕
(三)深化工業互聯網集成創新應用
1.大力推動工業互聯網應用。鼓勵企業研發仿真分析、智能裝配、數據采集、過程監控、生產現場管理、設備管理與運維、質量檢測、產品追溯等工業互聯網解決方案,建立優秀解決方案遴選、更新、發布機制,暢通企業選擇通道。厚植場景培育土壤,鼓勵企業開放應用場景和組建“創新應用實驗室”,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支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打造一批云仿真設計、生產過程數字孿生、產品智能檢測、產品全生命過程追溯等工業互聯網應用標桿,實現企業數字化水平躍升。推進中小企業上云用平臺,鼓勵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等核心業務向平臺遷移,大力推廣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協同制造、設備健康管理、能源管理、產品遠程服務等應用,帶動企業提質降本增效。提升企業數據管理能力,推動企業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DCMM)國家標準貫標。〔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科技局、各區(市)縣政府〕
2.加強重點行業示范引領。圍繞“5+5+1”重點產業,充分依托工業互聯網優勢平臺和專家資源,每年支持不少于100家工業企業開展應用問診和數字化改造咨詢,引導50家以上企業開展兩化融合貫標。開展工業互聯網標桿培育行動,組織專業力量為重點項目提供全程顧問服務,鼓勵企業爭創國家、省示范項目,每年評定工業互聯網十佳解決方案、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十佳案例,編制行業數字化轉型指南、工業互聯網創新項目范例,組織現場會、成果發布會、巡回分享等進行宣傳推廣,以典型示范帶動行業整體提升。〔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各區(市)縣政府〕
3.加快推進智能制造。把握工業互聯網與先進制造技術融合發展趨勢,鼓勵企業緊扣關鍵工序自動化、關鍵崗位工業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能優化控制、供應鏈管理智能化等重點環節,實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推動工業軟件、工業云平臺、信息安全系統等工業互聯網平臺與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在工廠的集成應用,建設300個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支持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與智能制造裝備企業、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產業功能區開展長期戰略合作,面向特色行業提供解決方案和服務。〔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各區(市)縣政府〕
4.大力推廣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探索“揭榜掛帥”等模式,鼓勵圍繞標識解析、工業智能、數字孿生、云邊協同等關鍵共性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不斷提升技術創新供給能力。大力促進5G、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與工業互聯網交叉融合,推進其在工業監測、視頻監控、巡檢運維、智能調度、智慧物流、安全生產等場景的創新應用。積極推廣模塊定制、眾創定制、專屬定制等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在裝備制造、智慧家居、汽車等行業的應用。針對家具、裝備制造、綠色食品等行業的共性需求和關鍵瓶頸環節,探索建立共享產線、共享車間,依托平臺實現分時、計件、計價等方式共享。在裝備制造、軌道交通、電子信息等行業,基于對產品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測,開展遠程維護、故障預測、性能改進等增值業務,以應用場景牽引,促進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涌現。〔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科技局、各區(市)縣政府〕
(四)提升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強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推動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工業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等產品研發,形成一批創新實用的安全解決方案,培育2—3家國內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專業安全第三方服務機構。健全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加強工業互聯網領域密碼應用,開展工業互聯網安全檢查評估工作,提高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支撐能力。指導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建設,落實等級保護制度和企業主體責任,加大安全投入,部署有效安全技術防護手段,保障工業互聯網安全穩定運行。(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公安局、市委網信辦)
2.推進工業數據分類分級管理。認真落實《工業數據分類分級指南(試行)》,加強工業互聯網數據的安全使用、流動與共享,開展數據分類分級試點驗證,探索建立數據分級分類制度和應用推廣工作機制。鼓勵商用密碼在工業互聯網數據保護工作中的應用。(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公安局、市密碼管理局)
(五)完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生態
1.打造工業互聯網合作生態載體。支持優勢企業聯合創建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創新推廣中心,開展產品體驗、供需對接、項目孵化和培訓交流。整合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創新資源,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智能制造創新中心、中小企業賦能中心等公共創新服務載體,深化工業互聯網政產學研用協同。建設工業互聯網公共服務平臺,開展產業政策宣傳、產業監測、效益評估和解決方案推廣。建立市區聯動機制,鼓勵各區(市)縣依托產業功能區建設工業互聯網應用先導區。積極布局工業互聯網產業,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及技術服務商等高端要素在重點產業功能區聚集,支持建設工業互聯網產業園,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工業互聯網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市經信局、相關區(市)縣政府〕
2.強化第三方機構生態聚合能力。支持聯盟、協會等第三方機構提升行業創新發展支撐能力,開展工業互聯網生態研究、行業數據收集等工作,圍繞工業互聯網體系建設,重點在企業上云、智慧園區、智能工廠等領域,支持主導和參與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體系研究。支持工業互聯網創新成果孵化與推廣,暢通政產學研用渠道。辦好世界工業互聯網大會、中小微企業云服務大會等活動,加強國內外工業互聯網技術交流,帶動形成創新發展生態。鼓勵開展工業大數據、工業APP等各類競賽和演練,持續舉辦“云行天府”系列活動,開展供需對接、技術交流。加強與國家級研究機構合作,建立工業互聯網專家智庫,培育具有政策研究和決策咨詢能力的高端咨詢人才隊伍。〔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各區(市)縣政府〕
3.深化產教融合、產融結合發展。深化校企合作,支持工業互聯網學生實訓(實習)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加大工業互聯網人才儲備。推廣工業企業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加強CIO業務交流與新技術培訓。鼓勵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加大對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創新投入,打通產業發展、科技創新、金融服務生態鏈,降低企業工業互聯網投入門檻,形成產融結合、良性互促的發展格局。〔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市金融監管局、市人社局、各區(市)縣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在市工業經濟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下,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強化部門間協作,統籌制定工業互聯網重大政策,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督促重點工程建設。加強部、省、市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合作,強化市、區聯動,形成推進合力。充分發揮專家智庫作用,提升相關決策、課題研究、方案實施的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