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而言,其承擔更多的是“賦能者”角色,為眾多的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平臺支持和解決方案。
應該看到,單一企業難以完全建成一個完整的平臺,需要更多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企業共建平臺。同時,工業互聯網將加快中小企業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的轉型升級,使企業能夠通過平臺力量連接全球資源,實現質的飛躍。展望未來,通過合理有效運用工業互聯網,一家小型企業都可能發展成為世界級企業。
主持人:
工業互聯網日益成為新工業革命的關鍵支撐和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基石。工業互聯網將對未來制造業轉型升級產生哪些影響?
譚建榮:工業互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全方位深度融合形成的產業和應用生態,是工業智能化發展的關鍵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推動智能制造發展,將帶來四大技術轉變:從互聯網技術發展到物聯網技術,從虛擬現實技術發展到增強現實技術,從網絡計算技術發展到云計算技術,從機器學習技術發展到深度學習技術。以此帶來制造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發展,生產型企業效率會顯著提高,精益生產的地位越發凸顯,制造業資源向高端加速集聚。
余曉暉:工業互聯網通過跨設備、跨系統、跨廠區、跨地區的全面互聯互通,實現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全面連接,構建數據驅動的工業生產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對制造體系帶來重大變革。
一是構建開放、智能的創新范式。工業互聯網廣泛匯聚各類創新資源,實現企業創新體系由封閉走向開放,充分利用社會化創新資源,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此外,工業互聯網正培育形成數據、模型和知識驅動的智能研發,突破傳統單純依賴理論和實驗的創新過程,大幅提升創新效率,同時實現設計過程的自主化和最優化。
二是形成精準、柔性的生產運營體系。工業互聯網推動形成基于數據和知識的精準化制造,實現加工過程、設備運行、生產管理與企業運營的最優化決策和自適應調整。同時,通過各類系統、數據的全面互通,工業互聯網不斷提升生產的柔性水平,實現設備的適應性與生產能力的敏捷組織,使企業能夠快速響應不同類型生產要求。
三是構建基于平臺的新型協作關系。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匯聚連接設計、生產、物流、供應鏈管理等各類制造資源,開展面向不同場景的應用創新,全面賦能合作企業,形成對產業鏈上下游主體的全面支撐,促進行業共生共贏。
四是創新商業和服務模式。工業互聯網推動制造業實現以需求為中心的價值創造變革,催生出規;ㄖ、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形成工業電商、供應鏈金融等新業態,大幅減少中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推動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蓬勃發展。
五是推動融合型產業體系加速構建。工業互聯網融合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通用目的技術特征,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倍增性和帶動性,在制造業的廣泛深入應用,將深刻改變生產要素構成、投入產出比例、生產關系,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促進產業結構持續深度優化。
和利時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CEO邵柏慶:作為新的數字化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在整個工業體系中擁有巨大價值。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驅動業務模式及流程創新、驅動生產管理、驅動產品設計和運營維護,或將對我國制造業產生全方位、深層次、革命性影響。一是有利于創新商業模式和業務流程,二是有助于實時洞察提升績效,三是有利于提高運營決策效率。
主持人:
如何提升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水平并力爭實現趕超?
譚建榮: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國外同行相比,差距仍然客觀存在,未來需重點考慮以下三方面。
第一,加強底層技術研發。發展多任務協同技術與交互控制技術,通過云平臺系統的數據實時交互、信息實時反饋、控制實時響應不斷提升工業互聯網對制造業本身的賦能能力,提升產品質量。加強不同場景下應用開發能力,圍繞大數據驅動下的遠程運維、深度學習技術,完善基于工業互聯的應用功能。發展多技術路線與工作方案優化決策技術,通過云平臺將工業軟件系統、車間云與智能工廠等整體通盤考慮,利用工業互聯網進行統一的頂層設計和生產過程管理。
第二,構建網絡安全屏障。全力打造穩定可靠的工業通信網絡,保證工業互聯網的穩定性、可靠性和連續性。加強工業互聯網的標準體系建設,對現場總線標準、通信協議、數據接口等逐步實現統一標準。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控制系統,讓工業控制系統安裝上“中國大腦”。
第三,促進產業發展壯大。加大工業互聯網應用開發力度,形成一套覆蓋各個行業、銜接各個環節、適合多種場景、實現不同功能的工業應用軟件系統,營造一個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的開放生態。引導重點行業逐步實現工業互聯網覆蓋,使企業從自動化全面轉向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生產管理。著力打造一部分工業互聯網行業龍頭企業,加大對重點企業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力爭在尖端技術上有所突破,實現行業跨越式發展。
余曉暉:工業互聯網的“新”主要體現在新技術、新要素驅動下形成的新設施、新模式和新業態等方面。為加速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廣,除繼續夯實共性基礎條件外,需推動尚處于發展初級階段的“新”環節,實現突破發展。
一是加快推動企業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這是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落地的關鍵抓手。我國擁有量大面廣的大中小型各類企業,面臨整體數字化水平較低、部分企業轉型動力不足等問題。下一步,應進一步強化企業數字化基礎,開展以生產現場網絡改造、上云上平臺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普及行動,同時強化人工智能、區塊鏈、邊緣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探索。推動企業圍繞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研發設計、生產能力等資源要素的打通匯聚,帶動中小微企業價值共享和產業鏈協同優化。鼓勵企業依托工業互聯網開展金融、保險、物流等跨領域融通和商業模式創新,打造數據智能服務、產融結合、智慧物流、平臺經濟等新服務業態。
二是充分發揮創新性技術的突破帶動作用。加快發展5G、邊緣計算、工業智能、工業區塊鏈等創新性技術,突破一批產品和解決方案,加快創新性技術在工業場景的應用,培育一批典型應用案例的應用模式。推動創新性技術與工業技術解決方案的融合,促進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大數據、工業智能與工業軟件的結合,實現工業軟件的智能化發展,以及工業軟件功能基于平臺的靈活調用,以此培育構建創新變革的新型技術服務支撐體系。
三是加快推動5G+工業互聯網發展。這是支撐實現網絡低時延、高可靠、廣覆蓋和開展業務融合創新的基礎。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科研機構、通信企業聯合開展5G與工業互聯網應用的試點示范,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構建融合的創新生態,通過聯盟、創新中心等平臺為運營商、工業企業、設備企業搭建良好的合作橋梁,積極構建融合應用推廣平臺。加快5G與工業互聯網融合關鍵技術標準制定,推動新產品研發生產,降低建網、用網成本。
四是加速推進工業互聯網標識體系建設。這是支撐實現全球供應鏈系統和企業生產系統的精準對接、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化服務的基本保障。在技術研發方面,加快突破傳統打碼采集的讀寫方式等入口難題,通過主動標識實現標識對象與平臺的快速自動連接,推動工業互聯網標識產品的規模化、標準化和低成本化。在應用推廣方面,結合供應、生產、流通等環節和不同場景,重點打造與行業深度結合的規模化應用。在綠色生態方面,依托產業組織開展測試床、技術研究、標準研制等工作,培育一批軟硬件研發、系統集成、二級節點建設技術服務商、安全廠商等。
五是深入挖掘工業大數據要素資源潛力。這是實現數據驅動下智能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當前工業互聯網尚處于發展初期,無論國內還是國外,普遍存在大量工業數據未充分采集,大量工業知識和模型未完全實現數字化的問題,由此,亟需解決上述重大問題。
徐曉蘭:工業互聯網在我國發展態勢良好,已經步入產業化融合應用發展的關鍵時刻,亟需凝聚合力,加快完善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推動工業互聯網在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實現融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