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分布式智能架構,叫廣自治的模式。首先通過計算能力和AI能力,將來越來越乘到傳感、裝備側。裝備具有這種能力,自動有自連接、自發現,逐步能產生數據,形成一些知識。知識分享之后,更多的會形成一種協作,協作之后又會對原來的終端形成進一步優化,增強自主化。
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未來的智能是分布式的,終端有終端的智能,邊緣有邊緣的智能,產品中心有中心的智能,對未來的智能分布式架構也提出新的訴求、新的要求。
第一,相當于有四類協同。除了我們現在見到的人與物協同之外,將來是物與物的系統、物與本地系統的協同,以及邊緣云的協同越來越廣泛。
第二,它要有新的機理模型。我們現在的工藝機理模型有新的模式,通過理論建立機理模型,獲得大量的數據,通過數據結合AI會形成持續的迭代和優化,聚合一個新的算法、新的理論模型。
第三,對最基本的算力,將來也是多種模式,有低功耗的各種CPU,不像現在只是一個X86的模式。特別是實時性、多合的堆棧也越來越廣泛。
第四,數據,實時全量數據。這塊有一些剛才提到了,有一些新的聯接技術保證實時數據的獲取,實時數據庫也有新的訴求。
第五,協同,前面講到的技術之外,還有新的協同模式。我們講到兩化融合,講到工業和信息化融合之后,這兩個產業其實過去發展的時候,是截然不同的特性。我們ICT產業發展過去基本上是標準代際模式,2G之后有3G,3G之后有4G,4G之后有5G,基本上每一代標準制訂出來之后,差不多會啟動試點,最后全球會啟動運營商的試點。幾乎每一代是10年生命周期,可預測的。
面對很多垂直行業,特別是制造業,很多并沒有這種模式。大多都是先做起來,解決實際問題,變成事實之后,事實標準為王,最后才會在全球推進標準。而且每個組織演進的節奏,每個產品完全不一樣。
比較快的,像智能手機,需要一年到兩年的演進周期,5G是10年的演進周期。很多的行業特別是像鋼鐵、化工這樣的行業,它的周期更長,20年、30年等。兩化融合面向明顯的問題,工業企業關心的是可靠性、穩定性、能效比。ICT企業大部分關心的是所謂的技術參數、技術指標。不同的思維方式組成組合,工業和信息化融合過程當中,探索一種新的產業發展路徑,通過新的路徑探索,使合作的能效、合作效率更高。
我們認為通過這種新的模式,首先要制定一個新的頂層架構設計,通過這種參考架構,牽引大部分產業工程師意識到整個產業鏈中你做哪一塊,我做哪一塊,達到基本的共識。有了這種共識之后,我們會針對具體的問題做一些PLC、測試床前期的孵化,打樣板,最后形成行業標準。這種模式在行業內越來越得到大家的認可。
我們認為未來數字化的核心就是行業知識,面臨一個新的生產模式,會有兩層。
針對很多散落在各個人腦里面,或者散落在各個工人師傅里面的知識,通過數字平臺、數字模式的方式,沉淀積累下來。第一層是裝備,裝備是大部分制造生產環節核心的生產設備,裝備能力的提升決定了整個供給能力的提升。裝備首先通過一套模式,特別是裝備知識通過裝備數字平臺,將來會出現新的以自定義形式面向工藝、生產新業態,新的生產工具和軟件。面對跨行業的,同樣也會成為行業的數字平臺。這里面通過知識組件化,按需柔性生產,最后變成工業軟件,是整個工業軟件基本的形態。
新趨勢下,企業應該如何轉變?
工業互聯網的本質是什么?本質是就是工業與信息技術的結合,它的溯本來源就是工業。本質就是通過工業知識再生產,通過工具再生產,最后注入到工業主作業流程提升效率。所以它本身也要遵守工業基本規定和特點。比如說我們提到工業演進的周期,大周期。工業本身有“三不”原則,不在落后工藝上搞自動化,不在落后的管理上搞信息化,不在不具備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基礎上搞智能化;镜墓に囘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務實。
同時工業里面大部分核心價值部門是生產部門,大部分講行業數字化也好,講工業互聯網也好,一定是圍繞整個制造業的核心生產系統、核心作業流去做優化,做提升,這個才是一個價值投資的關鍵。
對于一般的工業企業來說,它其實和過去我們做信息化不太一樣。需要面臨四個方面的轉變。
第一,轉意識。我們提工業互聯網,提數字化轉型,還是首先要回顧到業務本質,F在大家說的都是ABC,AI、大數據和云。數據驅動是一回事,但是我們真正要形成商業閉環,要回歸到業務驅動,就是以客戶為中心,回歸業務,架構牽引。通過兩輪驅動的模式才能真正為客戶、為用戶創造價值,這才能形成一個真的循環。意識上首先不是技術驅動,而是業務+技術雙輪驅動。
第二,轉組織。傳統公司,特別是西門子、GE,很多大公司的模式,跟過去是不太一樣的。有很多的數字化業務,幾乎是直接從集團嵌入到每個事業部,還是從過去總部集中的模式逐步通過邊緣分布模式,直接嵌入業務部。也就是說它的數字基礎和主業務流程緊密結合,同時會搭建一個大的平臺,很多的知識、能力、沉淀的流程,整個集團共享。
現在更多的是倡導混合項目團隊模式,真正有業務團隊和數字化團隊形成一個綜合融合的模式,進行聯合開發。這個組織模式也是不太一樣的,需要業務和真正做數字化的形成一個混成旅的模式。
第三,轉文化。過去大規模工業生產的時候,一個企業大部分都有固定的功能部門,每個部門都是以部門創造價值為導向,都想把自己做強。未來是平臺化的模式,大平臺支撐精兵作戰,強調每個人從平臺中拿到什么,并能對平臺、他人能貢獻什么,整個對于企業的責任結果和價值評價服務體系都有很大的轉變。
第四,轉方法。我們總結為兩步,一是針對核心業務對象、業務流程、業務規則,首先從線下轉到線上,把物理世界中的產品、對象從人工記錄變成數據,很多業務活動變成線上。特別是疫情期間,很多企業規劃線上展廳,線上數字展示,這都是數字化的一個應用場景。二是我們擁有大量數據之后,做數據驅動分析,通過大量的分析算法之后,會逐步對我們的產品,對我們的流程,甚至對我們的規則進行大量的優化和自動化的處理。
對于轉型之后要做好三件事情。回歸到業務本質,因為大部分存量應用都已經存在很多年,或者投很多年,所以是“雙活”的模式。一是傳統的演進帶來生命周期率,采用新的模式開發,就是存量應用的模式。二是對于新增應用,直接采用云原生構建,直接用微服務架構模式構建在平臺上。三是數據統一入湖,實現數據同源共享。
結合華為來看,我們在工業互聯網整個方案架構也遵循前面講的基本原則,基本定位是企業智能化增量業務底座。首先我們針對過去工程層的體系架構,更多在存量系統上做進一步優化、疊加,通過數據、采集集成之后,形成閉環,最后反饋到存量的工業系統里面。
這里面有幾個大的模塊。
第一,邊緣側。邊緣側現在有兩塊,一是企業本身就有邊緣計算;二是會做大量的邊緣IOT服務、推理服務,甚至算法。
第二,5G邊緣計算作為我們整體方向的一部分;谶@部分,大部分是貼近于工業現場,原則就是構建一個非?尚拧⒖煽康倪\營活動。
第三,敏捷中心,利用云計算算力優勢,做大量的人工智能模型訓練、算法,甚至數據湖。
華為的Fusion Plant工業互聯網平臺整個架構的情況,簡言之就是大平臺里面分三大平臺核心模塊和五大核心技術。
三大平臺:
1、聯接管理平臺。針對集團上了數據之后,首先是聯接管理,包括邊緣層的聯接管理,以及數據集成。
2、工業智能體平臺。面向數據上來之后,解決的是數據如何進行存儲和優化,以及基于數據建模。這叫工業智能體平臺,包括數據底座以及工業和機理、AI的結合。